
[stir up or incite trouble between people] 指背後說長道短,搬弄是非
猶言調嘴弄舌。 魯迅 《華蓋集續編·送竈日漫筆》:“本意是在請竈君吃了,粘住他的牙,使他不能調嘴學舌,對 玉帝 說壞話。”
“調嘴學舌”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信息進行解釋:
基本釋義
指背地裡說人閑話、搬弄是非的行為,帶有明顯的貶義色彩。其中“調嘴”意為耍嘴皮子,“學舌”則指模仿或傳播他人的話。
出處與演變
最早見于明代洪楩的《清平山堂話本·快嘴李翠蓮記》:“尚兀子調嘴弄舌!”後逐漸演變為“調嘴學舌”,兩者含義相近,均強調言語上的挑撥是非。
用法與結構
近義詞與關聯表達
近義詞為“調嘴弄舌”,兩者可互換使用。魯迅在《華蓋集續編·送竈日漫筆》中曾用此詞描述竈君被粘住牙後無法搬弄是非的情景。
例句參考
該成語生動刻畫了人際交往中言語挑撥的現象,使用時需注意語境,避免用于正式或褒義場合。如需更多例句或曆史用例,可參考《清平山堂話本》及相關文學解析。
《調嘴學舌》是一個成語,表示人們模仿别人的口音、說話方式等。常用來形容一個人能夠輕易模仿并複制他人的聲音或說話方式,具有較高的語言表達能力。
《調嘴學舌》這個詞由兩個部首組成。其中,“調”字的部首是“讠”(讠表示講話),它的筆畫為2。而“學”字的部首是“子”(子表示長幼關系),它的筆畫為8。整個成語《調嘴學舌》的總筆畫為10。
《調嘴學舌》原本是從古代民間的傳說演變而來的。故事中,有一位很會模仿别人說話的人,被人們稱為“調嘴學舌”。這個成語後來逐漸演變,成為用以形容一個人善于模仿他人說話的能力。
在繁體字中,“調”字的寫法和簡體字一緻。而“嘴”字的繁體寫法是“嘴”。
在古代,有一種漢字寫法稱為隸書,也曾用于書寫《調嘴學舌》這個詞。其中,“調”字的隸書寫法為兩橫十兩撇的形狀,而“嘴”字的隸書寫法則為“口”字下邊加“隹”。
1. 他是個調嘴學舌的能手,能夠完美地模仿各種不同的口音。
2. 那個喜劇演員非常擅長調嘴學舌,每次表演都能讓觀衆捧腹大笑。
組詞:調皮搗蛋、學步時泛
近義詞:學一而足、模仿能手
反義詞:實事求是、言簡意赅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