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俗狀的意思、俗狀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俗狀的解釋

俗人的舉止和狀貌。 南朝 齊 孔稚珪 《北山移文》:“爾乃眉軒席次,袂聳筵上,焚芰製而裂荷衣,抗塵容而走俗狀。” 清 蔣士铨 《第二碑·上塚》:“卑職竭蹶簿書,未遑偵訪,今蒙垂問,自覺俗狀塵容,有慚風雅。”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俗狀”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sú zhuàng,其基本含義指俗人的舉止和狀貌,通常帶有貶義,形容人表現出的世俗、庸俗之态。以下是詳細解釋:

1.詞義解析

2.文獻例證

3.用法與近義詞

4.注意

“俗狀”常用于批判或自嘲世俗化的言行,需結合語境理解其貶義色彩。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北山移文》等古典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俗狀的意思

《俗狀》(sú zhuàng)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它的意思是常見的習俗行為或社會現象的表現狀态。

拆分部首和筆畫

《俗狀》的第一個漢字“俗”(sú)由“亻”(人)和“谷”(gǔ)兩個部首組成。它的總筆畫數是9。

《俗狀》的第二個漢字“狀”(zhuàng)由“犬”(quǎn)和“目”(mù)兩個部首組成。它的總筆畫數是7。

來源

《俗狀》這個詞源于古代漢語。在古代,人們通過用漢字書寫來表達他們對常見習俗行為和社會現象的觀察和思考。在現代漢語中,人們使用《俗狀》來描述和讨論這些習俗行為和社會現象的狀态。

繁體

《俗狀》的繁體字為「俗狀」。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漢字《俗狀》的寫法可能與現代略有不同。然而,由于資料有限,目前無法确定古代《俗狀》的具體寫法。

例句

1. 這篇文章生動地描繪了中國傳統節日的俗狀。

2. 他的作品反映出現代都市的各種俗狀。

組詞

1. 俗話(sú huà):常見的民間語言、民間諺語。

2. 俗歌(sú gē):常見的民間歌曲,通常表達民間的情感和思想。

3. 俗語(sú yǔ):常見的民間語言表達方式,以短小有力的形式傳遞出深刻的道理或智慧。

4. 俗情(sú qíng):指常見的民間情感,如愛情、友情、親情等。

近義詞

1. 社會風俗(shè huì fēng sú):指在特定社會群體中形成的常見行為規範和行為方式。

2. 習俗(xí sú):指在特定時間、地點或社會群體中形成并長期保持的行為方式、禮儀或習慣。

反義詞

1. 正統(zhèng tǒng):指符合傳統道德、規範和習俗的行為或觀念。

2. 革新(gé xīn):指對舊有的社會風俗和習慣進行改革和創新的行為。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