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俗狀的意思、俗狀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俗狀的解釋

俗人的舉止和狀貌。 南朝 齊 孔稚珪 《北山移文》:“爾乃眉軒席次,袂聳筵上,焚芰製而裂荷衣,抗塵容而走俗狀。” 清 蔣士铨 《第二碑·上塚》:“卑職竭蹶簿書,未遑偵訪,今蒙垂問,自覺俗狀塵容,有慚風雅。”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俗狀”是漢語中一個具有多層含義的複合詞,其核心意義可概括為“世俗情狀或庸俗表現”。《漢語大詞典》将其定義為“庸俗的情态”,強調與雅正、高潔相對立的世俗化特征。從構詞法分析,“俗”指大衆化、缺乏獨特性的狀态,“狀”則指向具體形态或表現,二者結合後常用于描述人或事物在文化、行為層面的平庸特質。

在具體語境中,“俗狀”可體現為兩方面内涵:

  1. 社會文化層面:指代群體性審美或行為的趨同化現象,例如宋代文人在詩論中批評“俗狀未除”的創作風氣,即暗喻缺乏創新的模仿之态(參考《中國古典美學範疇研究》)。
  2. 個體修養層面:用于評價人格特質中的市儈傾向,《文心雕龍》注疏本曾以“俗狀畢現”形容文風矯飾而失真的寫作弊病,揭示其深層批判價值(參考中華書局《古代文論集釋》)。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多用于學術批評或文藝評論領域,如美學研究常借“俗狀”分析大衆文化的同質化問題(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現代漢語方言大詞典》語料庫)。

網絡擴展解釋

“俗狀”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sú zhuàng,其基本含義指俗人的舉止和狀貌,通常帶有貶義,形容人表現出的世俗、庸俗之态。以下是詳細解釋:

1.詞義解析

2.文獻例證

3.用法與近義詞

4.注意

“俗狀”常用于批判或自嘲世俗化的言行,需結合語境理解其貶義色彩。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北山移文》等古典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白蒙擺莊徧曆逼占赤俄崇祀穿取簇辇檔兒登叙釘梢動蕩不安東談西說斷齑畫粥恩義梵室改點格不住桂芝華坊化及豚魚皇直煥煥鍵能驕縱節目牌箕山之風倔聱絕技聚寇刻鑿犪牛蠟筆畫浪士雷奔龍燈悶然闵然僻恣青雕清績傾吐衷腸窮檐窮壯悫善桑節杖散聚蛇草審守事本叔郎窣堵坡隋琛筍笴鐵嘴通黃梧鼠五技象果翔骞顯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