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苦力的意思、苦力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苦力的解釋

(1) [hard labor;toil]∶艱苦的勞動

白出苦力

(2) [coolie;cooly]∶舊時對體力勞動者的蔑稱

詳細解釋

(1).謂竭盡心力。 南朝 梁 江淹 《自序傳》:“人生當適性為樂,安能精意苦力,求身後之名哉!” 宋 葉適 《法度總論三·铨選》:“學士大夫,勤身苦力,誦説 孔 孟 ,傳道先王,未嘗不知所謂治道者非若今日之法度也。”

(2).沉重的體力勞動。《兒女英雄傳》第二四回:“我放着我的女孩兒不曾紥裹,我代你們白出的是甚麼苦力。” 曹禺 《日出》第二幕:“真天生的這份窮骨頭,一輩子就會給人打夯、賣苦力,蓋起洋樓給人家住。”

(3).舊稱幫人幹重活的勞動者。《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五七回:“來到 香港 ,當苦力度日。” 老舍 《茶館》第二幕:“街上抓夫呢!抓去也好,在哪兒也是當苦力。” 楊朔 《亂人坑》:“﹝ 日本 劊子手﹞在 宣化 經營起龐大的煉鐵廠,到處強抓 中國 ‘苦力’,替他們制造殺6*人的武器。”

詞語分解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苦力漢語 快速查詢。

專業解析

"苦力"是漢語中具有曆史社會内涵的複合名詞,其釋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一、基本釋義

"苦力"指從事繁重體力勞動的工作者,通常帶有勞動強度大、報酬低廉的特征。《現代漢語詞典》将其定義為"舊時稱體力勞動者,也指被迫從事艱苦勞動的人"(來源: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編《現代漢語詞典》)。該詞由"苦"(艱難)與"力"(體力)構成,強調勞動過程的艱辛性。

二、詞源演變

該詞源自英語"coolie"的音譯,最早見于19世紀西方殖民者對亞洲勞工的稱謂。據《漢語外來詞詞典》記載,該詞通過閩粵方言進入标準漢語體系,初期特指被販運至東南亞及美洲的中國契約勞工(來源:岑麒祥《漢語外來語詞典》)。

三、曆史語境

在近代史語境中,"苦力"多指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被西方列強掠奪的華工群體。據《中國近代經濟史》研究顯示,1847-1874年間有超過50萬華工被販運至古巴、秘魯等地從事種植園和礦山勞動(來源:嚴中平《中國近代經濟史統計資料選輯》)。

四、語義變遷

現代漢語中該詞衍生出兩種用法:一為客觀描述高強度體力勞動,如"建築苦力";二作比喻義,指被過度壓榨的勞動者,如"公司把員工當苦力"。語言學家呂叔湘指出,該詞語義色彩隨社會變遷已從單純職業描述轉向包含價值判斷(來源:《呂叔湘文集》第四卷)。

五、文化符號

在文學作品中常作為階級壓迫的象征符號,老舍《茶館》中"苦力"形象深刻揭示了舊社會的階層矛盾(來源:錢理群《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當代社會學術研究則更多關注其反映的勞動權益問題。

網絡擴展解釋

“苦力”一詞的含義可從詞源、曆史演變及現代用法三個角度綜合分析:

  1. 詞源與核心含義

    • 本義為「竭盡心力」,最早見于南朝梁江淹《自序傳》的“精意苦力”。
    • 英語音譯來源:源自“coolie”,19世紀成為殖民者對亞洲勞工的統稱,特指從事搬運、采礦等重體力勞動者。
  2. 曆史語境下的雙重含義

    • 體力勞動:指艱苦的勞作,如曹禺《日出》中描述的“打夯、賣苦力”。
    • 殖民符號:帝國主義者用于貶稱殖民地勞工,如《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提到的“當苦力度日”。
  3. 現代使用與語義變化

    • 當代語境中多用于自嘲或泛指辛苦工作,例如“五一宣言”中的“不當苦力”。
    • 在曆史研究中仍保留殖民壓迫的負面含義,如1903年“苦力暴動”事件。

注意:該詞使用需結合語境,涉及曆史描述時可能帶有貶義色彩,現代日常交流中建議謹慎使用以避免歧義。

别人正在浏覽...

幫閑鑽懶暴鱗崩解弊窦閟啬壁中書蔔右鬯行嘲嘈程控逞奇眩異赤馬菙氏大杖則走電化教具地地道道斷刻斷頭香風馳電騁豐特風雨漂搖蕡燭幹闌跟肘鬼臉錢姑胥好些個猴年馬月建儲賤骨子計挂濟施闿陽酷能麟趾立言笠澤蠻果面傷木椹尿盆兒品俦勸譬瑞信蛇腹斷生死不易神母夜哭身外事詩星梳裹鼠瘘台馭天誅地滅調皮鬼恫鳏無勌無生境笑料黠鼠息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