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hard labor;toil]∶艱苦的勞動
白出苦力
(2) [coolie;cooly]∶舊時對體力勞動者的蔑稱
(1).謂竭盡心力。 南朝 梁 江淹 《自序傳》:“人生當適性為樂,安能精意苦力,求身後之名哉!” 宋 葉適 《法度總論三·铨選》:“學士大夫,勤身苦力,誦説 孔 孟 ,傳道先王,未嘗不知所謂治道者非若今日之法度也。”
(2).沉重的體力勞動。《兒女英雄傳》第二四回:“我放着我的女孩兒不曾紥裹,我代你們白出的是甚麼苦力。” 曹禺 《日出》第二幕:“真天生的這份窮骨頭,一輩子就會給人打夯、賣苦力,蓋起洋樓給人家住。”
(3).舊稱幫人幹重活的勞動者。《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五七回:“來到 香港 ,當苦力度日。” 老舍 《茶館》第二幕:“街上抓夫呢!抓去也好,在哪兒也是當苦力。” 楊朔 《亂人坑》:“﹝ 日本 劊子手﹞在 宣化 經營起龐大的煉鐵廠,到處強抓 中國 ‘苦力’,替他們制造殺6*人的武器。”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苦力漢語 快速查詢。
“苦力”一詞的含義可從詞源、曆史演變及現代用法三個角度綜合分析:
詞源與核心含義
曆史語境下的雙重含義
現代使用與語義變化
注意:該詞使用需結合語境,涉及曆史描述時可能帶有貶義色彩,現代日常交流中建議謹慎使用以避免歧義。
“苦力”一詞通常指勞動力較為艱苦、困苦的工作或者工人。它由“苦”和“力”兩個字組成。
拆分部首和筆畫:苦(艹、口、一)、力(力、九)。
來源:《苦力》這一詞源于古代漢語中,最早出現于宋代。根據《說文解字》,其中的“苦”字的意思是辛勤勞作,而“力”字則代表力量和勞動。
繁體:繁體字“苦力”保留了原意不變。
古時候漢字寫法:在古代書法中,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而“苦力”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并沒有明确的記錄。
例句:
1. 他作為一名苦力工作了整整八個小時。
2. 這個行業的苦力們每天都在進行着辛苦的工作。
3. 他是一個勤奮又勇敢的苦力,從不怕吃苦。
組詞:苦力工、苦力者、拼命苦力等。
近義詞:體力勞動者、苦工、勞力等。
反義詞:腦力勞動者、文化工作者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