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舄的意思、石舄的詳細解釋
石舄的解釋
亦作“ 石磶 ”。柱下石礎。 唐 盧照鄰 《雙槿樹賦》:“故疾雷作而蟄蟲飛,浮雲興而石舄潤。” 清 方以智 《通雅·宮室》:“ 柯古 言 羅公遠 隱形於石磶中。是 唐 人謂礎為磶。”
詞語分解
- 石的解釋 石 í 構成地殼的礦物質硬塊:石破天驚(喻文章議論新奇驚人)。 指石刻:金石。 指古代用來治病的針:藥石。藥石之言(喻規勸别人的話)。 中國古代樂器八音之一。 姓。 石 à 中國市制容量單位,十鬥為
- 舄的解釋 舄 ì 鞋。 同“潟”。 姓。 筆畫數:; 部首:臼;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石舄(shí xì),是漢語中一個較為生僻的名詞,主要有以下兩層含義:
-
植物的别名:
- 指代車前草。這是一種常見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學名 Plantago asiatica L.,屬于車前科車前屬。其葉片寬大呈蓮座狀基生,穗狀花序,常生長于路邊、田野、荒地等濕潤處。
- 此名源于其特性。古人觀察到車前草常生長在車馬行走的路徑石縫間或堅硬土地上,其葉片寬大厚實,形态上讓人聯想到古代木底鞋(舄)的鞋底,故得名“石舄”。
- 在古籍《爾雅》中已有記載:“苤苢,馬舄。馬舄,車前。”郭璞注:“今車前草,大葉長穗,好生道邊,江東呼為蝦蟆衣。”這裡的“馬舄”即指車前草,與“石舄”同義或密切相關。
- 明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草部·車前》中釋名:“此草好生道邊及牛馬迹中,故有車前、當道、馬舄、牛遺之名。舄,足履也。幽州人謂之牛舌草。”明确指出“馬舄”之名源于其生長環境(牛馬足迹中),并提及“石舄”可能與此相關或為異名。
-
中藥名:
- 作為車前草的别稱,石舄也指其入藥部分,主要是種子(車前子)和全草(車前草)。
- 在中醫理論中,車前草(石舄)性味甘、寒,歸肝、腎、肺、小腸經。具有清熱利尿通淋,祛痰,涼血,解毒的功效。常用于治療熱淋澀痛、水腫尿少、暑濕洩瀉、痰熱咳嗽、吐血衄血、癰腫瘡毒等症。
總結來說,“石舄”是古代對車前草的一種稱謂,得名于其常生長于石縫、硬地(石)和其葉片形态似鞋底(舄)的特性,同時也作為該植物的中藥名稱使用。 其核心含義指向的就是車前草這種植物及其藥用價值。
來源參考:
- 《爾雅》(中國古代辭書)
- 《本草綱目》(明·李時珍著,中醫藥經典著作)
- 《中藥大辭典》(現代中藥學權威工具書)
網絡擴展解釋
“石舄”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shí xì,具體解釋如下:
基本釋義
- 含義:指柱子底部的基石,即古代建築中用于承托木柱的石頭基礎。其作用是防止木柱直接接觸地面,起到防潮和穩固建築的作用。
- 異體寫法:也可寫作“石磶”,兩者含義相同。
關聯擴展
- 相關詞彙:在古文獻中,“石舄”與“石磉”(shí sǎng)含義相近,均指柱下石構件。例如《南史》提到“石磉下有石函”,說明這類石材可能用于多層結構的支撐。
- 文化背景:古代建築注重石材與木材的結合,此類詞彙常見于描述宮殿、廟宇等大型建築的構造。
使用場景
多出現于古典文獻或建築術語中,例如唐代文人賦作《雙槿樹賦》,或明代王志堅的《表異錄》。
“石舄”是建築領域的專業術語,反映了中國古代建築技術的細節。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典》等高權威性字詞典籍。
别人正在浏覽...
白燦茶荈車駮誠服傳拜創巨打牙犯嘴颠來簸去電氣車多早枋箄返辔收帆公事慣捷故鬼鬼跌記詭谲無行滾壯紅粉鴻流歡眉大眼昏定晨省鍵轄劫餘灰絜知近地驚心奪目金刻機心蘭戺蘭亭帖連乹撩天林垂六出祁山麗組鹵瘠棚井飄素平吏萍蓬乞歸其間期數桡客熔融儒業灑沃上停行首世諺受圖刷子死生存亡斯擡斯敬吐花玩華穩住神兒先庚小賤小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