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石築堤岸。 漢 袁康 《越絕書·外傳記越地傳》:“石塘者……塘廣六十五步,長三百五十三步,去縣四十裡。” 北魏 郦道元 《水經注·晉水》:“其南瀆於石塘之下伏流,逕舊溪東南出,逕 晉陽 城南,城在 晉水 之陽,故曰 晉陽 矣。” 唐 段成式 《猿》詩:“影沉 巴峽 夜巖色,蹤絶石塘寒瀨聲。”《宋史·趙彥倓傳》:“尋知 紹興府 ,築捍海石塘,亦置莊以備增築。”《元史·河渠志二》:“本省左丞相 脫歡 等議……拟比 浙江 立石塘,可為久遠。”
“石塘”一詞的含義可從多個角度解析,具體如下:
指石築堤岸,主要用于防洪、水利工程或固定土壤。該詞最早見于漢代文獻,如《越絕書》記載“石塘者……塘廣六十五步,長三百五十三步”,唐代段成式詩句“蹤絶石塘寒瀨聲”也印證了這一用法。宋代《宋史》提到“築捍海石塘”,說明其作為水利設施的重要性。
在成語中,“石塘”象征堅固的基礎或根基,源于其物理特性。例如農村用石塘固定水田土壤,防止水土流失,逐漸演化為對穩定性的比喻。
部分現代語境中,“石塘”可指岩石堆積的海灘或海濱,由海浪沖擊形成的地貌(此解釋源自低權威性來源,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
古代詩詞常以“石塘”描繪自然景象,如宋代姜夔“畫船愁過石塘西”,清代朱彜尊“鐵鎖石塘三百裡”,多用于表現壯闊或蒼涼意境。
注音:shí táng
建議:若需進一步考證自然景觀含義,建議查閱地理學專業文獻。
《石塘》是一個形容詞詞組,用來形容一種造型像石頭堆積而成的水池或者水槽。石塘通常是人工修建的,目的是用來存放水源或者裝飾園林景觀。
《石塘》一詞由兩個部首組成:石(shí)和塘(táng)。
石的拆分部首是石(shi),它的筆畫數為五畫。
塘的拆分部首是土(tu),它的筆畫數為四畫。
《石塘》一詞源自于古代園林建築的藝術,它常見于傳統的中國庭園中。人們通過将石頭堆砌而成的水槽修建在庭園中,創造出一種獨特的景觀效果。
《石塘》的繁體字為「石塘」,和簡體字形狀相同。
在古時候,石塘一詞的漢字寫法與現代相同,沒有發生變化。
1. 他在庭院中修建了一個石塘,使整個庭園增添了自然而又美麗的景觀。
2. 我們在遊園的時候經過一個石塘,看到清澈的水中遊着一群可愛的錦鯉。
1. 石橋:用石頭建造的橋梁。
2. 石碑:用石頭刻寫内容或紀念事物的石闆。
3. 石雕:用石頭雕刻成的藝術品。
1. 石池:與石塘相似的意思,都形容了一個用石頭修建的水池。
2. 石槽:也是形容用石頭堆砌而成的水槽。
對于石塘來說,沒有明确的反義詞,因為石塘本身是一個獨特的園林構造。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