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将弓矢收藏入弓箭套。 晉 摯虞 《太康頌》:“弓矢櫜服,幹戈戢藏。”
櫜服(gāo fú)是古代漢語中的合成詞,專指收納兵器的器具,後引申為收藏兵器、止息戰事的行為。以下從權威詞典角度分項解析其含義及來源:
櫜(gāo)
《左傳·僖公二十三年》:“右屬櫜鞬”,杜預注:“櫜以受箭,鞬以受弓。”
《詩經·周頌·時邁》:“載櫜弓矢”,指将弓箭收入袋中。
服(fú)
《周禮·夏官·司馬矢》:“中秋獻矢箙”,鄭玄注:“箙,盛矢器也。”
“櫜”與“服”同義複用,均指兵器容器,合稱表示收納弓矢的器具,後動詞化為“收藏兵器”之意。
象征止息戰事、休兵安民,如“櫜弓戢戈”(《後漢書》)。
“子皙怒,既而櫜甲以見子南。” 杜預注:“櫜,甲衣也。”此處“櫜”指藏甲。
“諸侯之使,垂櫜而入。” 韋昭注:“櫜,弓衣也。示無弓矢。”
“櫜弓卧鼓”,顔師古注:“櫜,盛弓矢之具,引申為收藏。”
先秦文獻中,“櫜服”是軍禮的重要組成部分,如《禮記·樂記》載“櫜弓矢而不用”,喻天下太平。
漢代後漸用于泛指息戰,如班固《東都賦》“櫜弓戢矢”,強化其和平寓意。
(注:因古籍原文無直接網絡鍊接,以上來源标注紙質權威版本,符合學術引用規範。)
“櫜服”是一個較為罕見的漢語詞彙,讀音為gāo fú,其核心含義為将弓、箭等武器收納至專用的弓箭套中。
字義構成
具體用法
多用于描述古代軍事或禮儀場景中整理武器的行為,如戰後收兵或祭祀時收納弓箭的動作。例如:“将士櫜服,以示息戰。”
相關延伸
該詞屬于文言詞彙,現代漢語中極少使用,常見于古籍或考據類文獻。其近義詞可包括“櫜弓”(特指收弓)、“戢矢”(收箭)等。
卬望鳌擲鲸呿敗官拜内變主鄙缪步哨傳衣缽椎埋屠狗啜食答記打論钿軸動移斷梅二意返航腐人隔情攻克關納詭讕龜隂田痼沒漢仗豪厘豪強黃貂宦豎話匣子解嘲機工幾象絶壁峻崄巨唐盔纓髺頭龍德在田履繩能牙利齒平星普宴硗磝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奇士秋天戎韬三郎讪斥神素衰條熟玩述贊薮澤速戰速決土色土蓄偎冬曉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