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梵語。數詞。十萬。一說為萬。 唐 唐求 《贈楚公》詩:“般若恆添持戒力,洛叉誰算念經功。”洛,一本作“ 落 ”。《翻譯名義集·數量》:“洛叉,或落沙,此雲十萬。” 明 胡應麟 《少室山房筆叢·雙樹幻鈔中》:“今《華嚴經·阿僧秪品》,用中上數法,初數便雲一百洛叉,洛叉此雲萬。”
洛叉是漢語中的佛教音譯詞,源于梵語“lakṣa”(लक्ष),其核心含義為“十萬”,在佛典中常作為計量單位使用,引申為“極多、無量”的象征。以下從詞典學角度分述其詳細釋義:
數量單位
指具體的數字“十萬”。例如《俱舍論》卷十二載:“一洛叉為十萬”,用于佛經中計量劫數、壽命或功德等宏大概念。該詞直接音譯自梵語“lakṣa”,其本義即“十萬”(《梵和大辭典》)。
宗教象征義
在佛教語境中,“洛叉”超越純數字意義,隱喻“無限”“不可計量”。如《華嚴經》以“百千洛叉”形容諸佛境界的深廣,體現其作為“極大數量”的抽象概念(《佛學大辭典》)。
時間與空間的度量
古印度曆算中,“洛叉”用于描述漫長劫波(時間單位),如“一劫等于四十三億二千萬洛叉年”(《俱舍論光記》)。此用法突顯其聯結微觀數量與宏觀宇宙的哲學意義。
文學修辭中的泛化
漢譯佛典外,中古文獻偶借“洛叉”極言數量之多。如唐代筆記稱“珍寶積若洛叉”,但此類用例較少,屬佛教文化滲透的痕迹(《漢語大詞典》)。
現代漢語中,“洛叉”已非常用詞彙,僅見于佛學研究或古籍注釋。需注意其與“洛沙”“落叉”等異譯形式的關聯(《一切經音義》),三者實為同一梵語詞的不同音寫變體。
參考文獻來源
“洛叉”是源自梵語的數詞,其含義在不同佛教經典中存在差異,主要解釋如下:
常見釋義
通常指十萬,這一說法在《大毗婆沙論》《華嚴經》等經典中被提及。例如《翻譯名義集》明确标注“洛叉,或落沙,此雲十萬”。
其他說法
部分文獻如《俱舍論》《梵語千字文》中,洛叉也被解釋為一億,而明代胡應麟引《華嚴經》時提到“洛叉此雲萬”。
不同經典對洛叉的定義可能因翻譯時代或數法體系(如上數、中數、下數)産生分歧。例如:
洛叉的具體數值需結合具體經典和語境判斷,主流觀點傾向于“十萬”,但需注意文獻差異。如需深入研究,可參考《翻譯名義集》《華嚴經》等原典。
薄曬成才熾茂侈窳垂委詞辨大腳力黨性點拍敵焰東谷放舟飛潛動植浮慮伏特計趕座更替國民性海口恨怅花池潢池弄兵混戰互市僵魄蛟鰐駕校躤柳儆急精舍雞師譏議狂進鱗鬣龍蛇飛動猛氣鳴铙鳴琴而治木畫内咎婗子貔環譜主前塵影事峭帆巧心棄人遒舉穣儉燃犀商素飼養員條陳統治階級兔頭枉絕無往不利涀水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