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识时务的意思、识时务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识时务的解释

谓能认清形势,了解时代潮流。后或用作通权达变之意。《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诸葛孔明 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 裴松之 注引 晋 习凿齿 《襄阳记》:“ 刘备 访世事於 司马德操 。 德操 曰:‘儒生俗士,岂识时务?’”《二刻拍案惊奇》卷四:“我且把个体面见见他,説话之间或者识时务不提起也不见得。” 沙汀 《淘金记》四:“她并不是一个顽固分子,倒是相当识时务的。”亦省作“ 识时 ”。 唐 韩愈 《与袁相公书》:“又习於吏职,识时知变,非如儒生文士止有偏长,退勇守专,未为宰物者所识。” 清 黄遵宪 《感怀》诗:“识时贵知今,通情贵閲世。” 况周颐 《蕙风词话》卷二:“自来识时达节之士,功名而外无容心。”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识时务”是一个汉语成语,读作shí shí wù,其核心含义指能认清客观形势或时代潮流。《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将其定义为“能认清当前的重大事情或客观形势”,这一解释在现代汉语语境中具有普适性。

从词源学角度考察,该成语最早见于《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裴松之注引《襄阳记》:“儒生俗士,岂识时务?”此处“时务”特指三国时期的政治格局,强调对时代核心矛盾的认知能力。

在语义演变过程中,“识时务”衍生出两层内涵:

  1. 基础层面指对客观环境的准确判断,如《朱子语类》所述“须是识得时务之要”
  2. 进阶层面包含顺势而为的处世智慧,《汉书·叙传上》以“不雷同以害时”阐释其行动逻辑

现代语言应用中,该词常与“俊杰”构成惯用语“识时务者为俊杰”,《汉语大词典》指出这种搭配凸显了对形势判断与人才评价的关联性。近义词“通权达变”“审时度势”等,均体现汉语对形势认知的细腻表达。

例句可参考《人民日报》2023年社论:“新时代的企业家既要识时务把握政策导向,又要保持创新定力”,展示该成语在当代语境中的实际运用。

注:《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三国志》中华书局点校本;《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网络扩展解释

“识时务”是一个汉语成语,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以下内容进行解释:

一、基本释义

“识时务”指能认清当前形势,了解时代潮流,后多引申为通权达变、顺应时势的智慧。例如《红楼梦》中曾用此词表达对局势的清醒认知:“若是不识时务,如何能与他们共处?”

二、出处与典故

该词最早见于《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裴松之注引的《襄阳记》。据记载,司马德操曾对刘备说:“儒生俗士,岂识时务?识时务者在乎俊杰。”并推荐了诸葛亮(伏龙)和庞统(凤雏)。由此衍生出成语“识时务者为俊杰”,强调顺应时势是杰出人物的特质。

三、近义词与反义词

四、应用场景

  1. 个人层面:指人需根据环境变化调整行为,如职场中灵活应对挑战。
  2. 组织决策:企业或团体需顺应时代趋势调整策略,例如数字化转型。

五、延伸思考

该词常被误读为“圆滑”,但其核心是对趋势的理性判断,而非无原则妥协。例如《二刻拍案惊奇》中通过对话体现“识时务”与固执的对比。


如需进一步了解成语故事或历史背景,可参考《三国志》相关注释及《襄阳记》原文。

别人正在浏览...

爱顾安哥拉半流质爆发力杯赛笨嘴笨舌边面不起劲承筐垂挂炊臼之痛出芽生殖彫焕底作断窗短后衣柉禁黻衣跟头戏股民含收黑鬒鬒会性僵持兼综畿解径隧惊跳荆荼警训九仪九奏乐开敏康熙考劾籁钥了岸陵木临时动议林塘离容龙跃凤鸣鸟穷弄戏讴吟泡泡口香糖骑京鱼戎帐如虎生翼杀黑上宰舌敝霜匣瞬时宿士速诛痿瘁文字学雾迭象齿焚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