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视听的意思、视听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视听的解释

(1) [seeing and hearing]∶看和听

视听效果

(2) [what is seen and heard]∶看到的和听到的

以正视听

(3) [eyesight and hearing]∶指视力和听力

视听不衰

详细解释

(1).看和听。《书·蔡仲之命》:“详乃视听。”《墨子·尚同中》:“夫唯能使人之耳目,助己视听;使人之唇吻,助己言谈。”亦指视觉和听觉。 清 刘献廷 《广阳杂记》卷三:“师年七十有六,而精健如少年,视听尚不稍衰。” 清 魏源 《过洞庭》诗之四:“风涛酣视听,天地缺东南。”

(2).借指耳目(替人刺探消息的人)。《三国志·吴志·诸葛恪传》:“ 恪 更拜太傅。於是罢视听,息校官,原逋责,除关税,事崇恩泽,众莫不悦。”

(3).看到的和听到的。谓见闻。 汉 荀悦 《汉纪·平帝纪》:“臣 悦 所论,粗表其大事,以参得失,以广视听也。”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羯罗拏苏伐剌那国》:“外道於是诵其宗致,三万餘言,其义远,其文博,包含名相,网罗视听。” 宋 苏轼 《转对条上三事状》:“臣以此知明主务广视听,深防蔽塞。”

(4).言路;舆论。 唐 苏鹗 《苏氏演义》卷下:“五明扇, 舜 所作也。 舜 广开视听,求贤为辅,故作。” 姚雪垠 《李自成》第二卷第四七章:“自古以来,凡举大事,没有不早定名号,以正视听,号召远近。”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视听”的汉语词典释义

“视听”是现代汉语常用复合词,其核心含义可从以下三个层面解析:

  1. 生理感官层面

    指人类通过视觉(视)与听觉(听)接收外界信息的生理功能。例如:“影视作品需兼顾视听效果,以增强感染力。”此义项强调感官的直接作用,常见于描述艺术、科技等领域的感知体验。

  2. 信息接收与传播层面

    引申为通过所见所闻获取知识或形成认知,亦可指代传播内容。例如:“媒体报道需客观,避免误导公众视听。”此用法多关联社会舆论、文化教育等领域,体现信息的双向传递。

  3. 固定表达与成语

    在成语“混淆视听”中,“视听”代指公众的认知判断,强调通过虚假信息扰乱正常认知。例如:“散布谣言者企图混淆视听,破坏社会信任。”此类用法突显词汇的社会语用功能。

词源与演变

“视听”最早见于《尚书·泰誓》“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指代观察与倾听的行为,后逐渐扩展为综合感官认知的抽象概念,沿用至今。

网络扩展解释

“视听”是一个汉语词语,其含义可从以下多个角度综合解析:

一、基本释义

  1. 指视觉与听觉的结合
    表示“看”和“听”的动作本身,如“视听效果”指通过视觉和听觉传递的感受。
    例:现代影视作品注重营造沉浸式视听体验。

  2. 引申为见闻或认知
    指通过所见所闻形成的印象或看法,如“混淆视听”指扰乱他人的判断。
    例:新闻报道需客观,避免误导公众视听。

  3. 借指耳目或舆论
    古汉语中可代指替人刺探消息的耳目,或指代社会舆论。
    例:《三国志》中“罢视听”意为撤销情报人员。

二、其他用法

三、造句示例

  1. 通过实地考察,以广视听,增强决策的科学性。
  2. 谣言传播者企图混淆视听,需用事实澄清。

以上内容综合了权威词典释义及历史文献用例。如需更完整信息,可参考《辞海》《汉典》等来源(如、2)。

别人正在浏览...

颁秩比纳搀兑承守酬志牀杌疵愆错缝儿黛娇胆勇倒垂莲雕胡米地质罗盘阏伯反骄破满飞语敷教祔庙付现概尚甘贵搞定高阳公大夫公制钩针寡白邯郸记后裔鹄面鸠形角匕叽里呱啦惊窜金官究论巨跖磕响头脉书没衷一是腼冒牛之一毛泡灯品核普及版黔愚起霸启颜趋隅濡口上月奢易试帖诗贪酷窕名擿抉退衙推逐为法自弊文武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