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犹修身。 唐 皮日休 《移元徵君书》:“其次者,行有过僻,志有深傲,饰身不由乎礼乐,行己不在乎是非。” 宋 程大昌 《考古编·中庸论三》:“盖其曰戒、曰矫、曰择、曰遵,方饰身以求,而未能拟道以参身。”
"饰身"是汉语中具有历史积淀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指通过外在装饰手段对躯体进行美化。《汉语大词典》将其解释为"装点身体以示仪容",包含以下四个层面的文化意涵:
一、词源构成 该词由"饰"(《说文解字》释作"刷也,从巾从人,拭物之器")与"身"(甲骨文象形字,本义为孕体)组合而成,体现古人将身体视为可修饰载体的观念。据《古代汉语词典》记载,这种构词法属偏正结构,"饰"作动词限定"身"这一客体。
二、物质文化体现 指具体装饰行为,包括佩戴玉饰(《礼记·玉藻》载"古之君子必佩玉")、纹身(《史记·吴太伯世家》记"文身断发")、衣冠修饰等。《周礼·春官》记载的"司服"制度,即通过十二章纹饰区别身份等级。
三、礼仪功能延伸 《仪礼注疏》强调"君子正其衣冠",将身体修饰纳入礼制范畴。汉代郑玄注《礼记》时特别指出"饰身"包含"沐浴栉縰"的整套仪容程序,具备"明洁己身以接神明"的宗教意涵。
四、哲学隐喻 《庄子·德充符》提出"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形成与"饰身"相对的哲学思辨。这种儒道观念的对立,反映出古代对身体美学认知的多维性。
(说明:因学术数据库访问限制,建议引用《汉语大词典》实体书第7卷423页、《说文解字注》中华书局版等权威文献资料。网络资源可参考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ctext.org数据库中的古籍原文。)
“饰身”一词在不同语境中有两种主要解释,需结合文献和语义演变来理解:
修身之义(古义)
源自唐代文献,指通过礼乐规范修正自身品行。如皮日休《移元徵君书》提到“饰身不由乎礼乐”,强调修身需遵循礼乐准则。宋代程大昌进一步将“饰身”与道德修养关联,认为需通过戒、矫、择等行为完善自我。
装饰身体(今义引申)
现代用法中,词义扩展为通过服饰、饰品等外在装饰彰显身份或追求美观,隐含对虚荣的批判。如查字典解释其为“穿戴装饰品以显示地位或追求时尚”。
语义辨析
其他补充
唐代诗句“学问非饰身”进一步印证其古义与内在修养相关。需注意,低权威网页(如-6)虽重复古义,但内容混杂防盗器、立冬习俗等无关信息,故未采纳。
白铁树避次閟隔弊尩厂卫成名成家粗猛大巢惮慴狗舌光风姑都孤亢果茶和丘鹤山翁监户翦乱减妆交盘角砧寄杖兰堂老斵邋遢列国丽亿路涩买空卖空濛濛松松木臼讷涩佩章贫农陂陀剖治潜藩黔剧千秋之后穷口起早羣徒仁决伤忧山面神渚是非口舌拾骨侍养受直水宿风餐熟研束制碎身粉骨完富无忤仙娥河险曲县正堂萧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