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調劑、配制的飯食。《周禮·天官·食醫》:“凡食齊眡春時,羹齊眡夏時。” 鄭玄 注:“飯宜溫,羹宜熱。”《禮記·内則》:“凡食齊視春時,羹齊視夏時。”參見“ 飲齊 ”。
“食齊”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方面詳細解析:
“食齊”指經過調劑或配制的飯食,強調飲食的制作工藝與季節適配性。其中“齊”通“劑”,表示調配、調和之意。
經典出處
《周禮·天官·食醫》記載:“凡食齊眡春時,羹齊眡夏時”,東漢鄭玄注:“飯宜溫,羹宜熱”,說明古人根據季節調整食物的溫度與烹饪方式。
《禮記·内則》亦有相同記載,強調飲食與四時氣候的對應關系。
文化背景
古代“食醫”負責調配王室膳食,通過“食齊”體現中醫“天人相應”的理念,如春季主生發,食物宜溫;夏季炎熱,羹湯宜熱以助排汗。
現代語境中,“食齊”多用于古典文獻研究或文化讨論。例如當代餐飲活動中可見“美食齊分享”等表述,但已弱化原詞中嚴格的季節適配含義。
此詞反映了中國古代飲食文化的精細化特征,對研究傳統醫學與膳食制度具有參考價值。
《食齊》是一個成語,意思是用餐時要大家一起吃飯、共享食物,不分你我;也可引申為共同分擔困難或企業共同分擔利益。
《食齊》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食”和“齊”。其中,“食”部表示與吃飯或食物相關的含義,而“齊”部則是表示一緻、相同的意思。整個成語的總筆畫數為17畫。
《食齊》這個成語來源于《論語·雍也篇》,其中有一句話是:“食不重味,不時祭儀”,意思是參加祭祀儀式時,要吃飯時不講究菜品的美味,要與衆人一起平等地食用同樣的食物。
《食齊》的繁體字為「食齊」。
古時候,《食齊》這個成語也有不同的寫法,其中一種常見的古代寫法為「食齊」,與繁體字相同。
1. 在困難時候,大家應該食齊,共同克服困難。 2. 作為一個團隊,我們要食齊思進取,共同努力達到目标。
食不厭精、齊心協力、食而不化
同舟共濟、衆志成城、群策群力
個人主義、自私自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