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聚積的柴草。《列子·周穆王》:“王俯而視之,其宮榭若累塊積蘇焉。” 楊伯峻 集釋:“《釋文》雲:‘……蘇,樵人。’案:《釋文》‘人’字疑‘也’字之誤。 世德堂 本改作‘也’。”
(2).指叢生的野草。 宋 範成大 《古風上知府秘書》之一:“身輕亦仙去,罡風與之俱,俯視舊籬落,渺莽如積蘇。” 宋 楊萬裡 《寄題周子中監丞萬象台》詩:“如登中天騖八極,下視積蘇同絳空。”
“積蘇”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以下兩種主要含義:
聚積的柴草
指堆積的柴火或幹草,常用于描述古代建築或自然景觀中的雜亂堆積物。例如《列子·周穆王》中記載:“王俯而視之,其宮榭若累塊積蘇焉”,此處“積蘇”比喻宮殿殘破後堆積的柴草狀廢墟。
叢生的野草
引申為茂密雜亂的野草,常見于詩詞中。如宋代範成大《古風上知府秘書》中“俯視舊籬落,渺莽如積蘇”,以“積蘇”形容荒蕪的草叢。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列子》及宋代詩詞原文。
積蘇是一個古代漢字詞語,意為魚兒聚集在水中的苔藓。這個詞通常用來描述魚群聚集在一起的場景,也可以比喻人群聚集等。
積蘇的拆分部首是禾和艹,分别表示植物和草。它的筆畫數是12畫。
積蘇最早出現在《楚辭·本自飛鳥經》中,用來形容積聚成群的魚兒。後來逐漸被廣泛使用,并衍生出引申義。
積蘇的繁體字為積蘇。
在古代漢字中,積蘇的寫法略有不同。禾部在古字形中有時寫作禺,而艹部則寫作艸,形狀稍有差異。但整體上仍然是由禾和艹兩個部分構成的。
1. 魚群積蘇,形成了一幅美麗的水下畫面。
2. 人群積蘇在廣場上,熱鬧非凡。
積蘇可以作為一個詞語使用,沒有常見的與之組成詞語的情況。
近義詞包括魚群、魚兒聚集、魚群聚集等。
反義詞包括分散、散落、散開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