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形容帝王、官吏极其顾恤民众疾苦。《左传·哀公元年》:“臣闻国之兴也,视民如伤,是其福也。”《孟子·离娄下》:“ 文王 视民如伤,望道而未之见。” 赵岐 注:“视民如伤者,雍容不动扰也。” 孙奭 疏:“言 文王 常有恤民之心,故视下民常若有所伤,而不敢以横役扰动之。” 晋 潘岳 《关中诗》:“明明天子,视民如伤。”亦作“ 视下如伤 ”、“ 视人如伤 ”。《北史·魏纪三·孝文帝纪论》:“加以雄才大略,爱奇好士,视下如伤,役己利物,亦无得而称之。” 唐 杨炯 《为梓州官属祭陆郪县文》:“居传其政,爱人如子;山则有梁,镇兹一方;君宏其道,视人如伤。”
"视民如伤"是一个源自中国古代典籍的成语,承载着深厚的治国理念和人文关怀。其核心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字面与引申义
该成语字面指看待百姓如同看待受伤的人一样。"伤"指伤痛、伤病。引申为统治者或在上位者对待民众时,应怀有极度的怜恤、体恤、爱护与谨慎之心,如同对待伤员般小心翼翼,唯恐因自己的行为不当而加重其痛苦或带来新的伤害。它强调了一种将民众疾苦感同身受的仁爱态度和高度责任感。
历史典故与权威出处
此语最早见于《左传·哀公元年》。记载夏朝少康在复国过程中,能体恤百姓疾苦,故得到拥护。后常被用来形容贤明君主或官员的爱民情怀。
来源参考:
体现的价值观
“视民如伤”是民本思想(民为邦本)的生动体现。它要求执政者:
这种理念是中国传统政治哲学中关于仁政、德治的核心要求之一,与“仁者爱人”、“民贵君轻”等思想一脉相承。
现代意义
在现代语境下,“视民如伤”的精神并未过时。它提醒所有掌握公共权力或服务职能的个人与机构,应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保持对服务对象的敬畏之心和深切关怀,体察民情民意,谨慎行使权力,努力解决民众的急难愁盼问题,体现了深厚的人文关怀和服务意识。
“视民如伤”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shì mín rú shāng,其核心含义是形容统治者或官员将百姓视为有伤病的人一样,给予细致关怀和谨慎对待。以下是详细解释:
成语的字面意思是“看待百姓如同对待伤口”,比喻治理者以极度谨慎、爱护的态度对待民众,避免加重其疾苦。它强调在位者应体恤民生,将人民的利益置于首位。
该成语被历代儒家学者推崇,成为传统政治文化中“仁政”思想的典型表达,强调统治者对民众疾苦的共情与责任感。
“视民如伤”不仅是一个成语,更是一种政治伦理的体现,倡导以谦卑、谨慎的态度对待百姓,至今仍具现实意义。
百货拜假伴伍壁垒测绘叱詈出言吐词蹉失大布大方无隅贷全彫锼动起顿契放嚵赶鸭子上架宫保狗偷观衅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瓜皮艇过眼还去寒劣后七子怀徕僭物椒萼梅经神禁足祭仆瘠土刻厉铿瞑朗夷擂鼓鸣金连鐖敛身龙钟隆重码尺煤球麪菓子拿云攫石恰适窃据青镂管劝诫上当学乖少爷烧纸随身填然外拆生意危豁委佗下层纤妙先圣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