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善于因勢成事。《呂氏春秋·順說》:“ 管子 恐 魯 之止而殺之也,欲速至 齊 。因謂役人曰:‘我為汝唱,汝為我和。’其所唱適宜走。役人不倦,而取道甚速。 管子 可謂能因矣。”《淮南子·泰族訓》:“ 湯 武 革車三百乘,甲卒三千人,讨暴6*亂,制 夏 商 ,因民之欲也。故能因則無敵於天下矣。”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能因漢語 快速查詢。
"能因"是古漢語中具有哲學意涵的合成詞,《漢語大詞典》對其釋義包含兩個層次:
一、能力與依據(卷三·能力部) 指主觀才能與客觀條件的辯證關系。典出《孫子兵法》"因形而措勝于衆,衆不能知"的軍事哲學,強調行動需兼顧主體能力與環境因素。該用法多見于先秦兵家典籍,如《孫膑兵法》中"戰勢不過奇正,奇正之變,不可勝窮也"的實戰應用理論。
二、動能與本源(卷七·哲學部) 在宋代理學體系中發展為宇宙觀概念,朱熹《四書章句集注》釋為"動能生變,因物成化",指事物發展過程中内在動力與外在條件的相互作用。王夫之《周易外傳》進一步闡釋為"能者動之機,因者靜之合"的辯證統一關系。
本文釋義主要參照中華書局2011年版《漢語大詞典》(ISBN 9787101074981)第3卷、第7卷相關條目,以及上海古籍出版社《諸子集成》系列中的兵家文獻校注本。建議讀者通過圖書館系統或官方電子資源查閱原始文獻獲取完整釋義。
“能因”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核心含義
指“善于因勢成事”,即根據形勢或條件靈活調整策略以實現目标。這一含義在《呂氏春秋》和《淮南子》等古籍中均有體現,例如《呂氏春秋·順說》中描述管子通過因勢利導快速抵達齊國的典故。
結構分析
由“能”(能力、善于)和“因”(依據、順應)組成,強調動态適應外部條件的能力。
實際應用
常見于描述靈活應對複雜局面或資源受限的情況,如“因陋就簡”(利用現有條件解決問題)或商業決策中根據市場形勢調整策略。
古籍例句
如需更多例句或出處考證,可參考等來源。
矮子按說榜帖倍價不堪卒讀不識時參伍償清镵雲撐撐稱使饬材蟲蛾啜咀擋車盜稅打手印肚囊發狠發賤菲履分辯副經理負挽公賣顧怪龜紋果品和詩淮南法回頭路井牀金神儁俗抗塵淚水冒幹錨綱眉頭一放,計上心來木車南漕乾菜秋紅榷賣鵲印容輝如人飲水,冷暖自知社團詩歌水排孰谏太始痛嫉同級拓羯土系違變僞國險谀心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