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散利的意思、散利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散利的解釋

古代十二荒政之一。指遇到兇年官府借給百姓種子和糧食。《周禮·地官·大司徒》:“以荒政十有二,聚萬民,一曰散利。” 鄭玄 注引 鄭司農 曰:“散利,貸種食也。” 賈公彥 疏:“散利,貸種食也者,謂豐時斂之,兇時散之,其民無者,從公貸之,或為種子,或為食用,至秋熟還公,據公家為散,據民往取為貸,故雲散利。” 清 黃六鴻 《福惠全書·荒政·除盜》:“故《周禮》除盜賊而必先之散利,其亦有鑒于斯矣。”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散利是古漢語中具有特定禮制内涵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指向國家或統治者通過物質分配來調節社會利益。該詞由表示"分發"的"散"與指代"利益"的"利"構成,最早可追溯至《周禮·地官司徒》記載的"荒政十二"政策體系,其中"散利"被列為應對災荒的首要舉措,特指官府向受災民衆發放糧食、種子等生活物資(來源:《周禮注疏》中華書局整理本)。

從語義演變角度看,散利包含三層内涵:其一指物質層面的赈濟行為,即"分財布施以濟困",如《禮記·月令》所述"命有司發倉廪,賜貧窮,振乏絕";其二涉及利益分配機制,強調通過系統化的財物分配實現社會穩定,類似現代社會保障制度的雛形;其三蘊含政治倫理價值,體現儒家"損有餘補不足"的治國理念,如《春秋繁露·度制》所言"使富者足以示貴而不至于驕,貧者足以養生而不至于憂"(來源:北京大學《中文核心詞彙考釋》)。

需要注意的是,該詞在現代漢語中已鮮少使用,主要見于古代典章制度研究領域。其概念體系對理解中國傳統社會治理模式具有重要參考價值,特别是在公共資源分配與社會救濟制度研究方面(來源:中國社會科學院《古代禮制詞彙大辭典》)。

網絡擴展解釋

“散利”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古代政策和現代引申兩個角度理解:

一、基本含義

古代荒政措施:指官府在災年向百姓借貸種子和糧食,以穩定社會秩序。這一制度最早記載于《周禮·地官·大司徒》,屬于“十二荒政”之首,強調豐年儲備、災年發放的循環機制。

二、詳細解釋

  1. 實施方式
    官府在豐年征收糧食儲存(稱為“斂”),災年時向無糧的百姓發放或借貸,用于播種或食用,待秋收後再歸還公家。這種“貸種食”政策既緩解災荒,又保障農業生産延續。

  2. 曆史背景
    作為周代的重要救災制度,“散利”體現了古代“以民為本”的治理思想。清代《福惠全書》也提到“先散利而後除盜”,說明其對社會穩定的作用。

  3. 現代引申
    部分現代詞典(如查字典)将其解釋為“散布利益,使大家受益”,強調合作共赢的理念。但這一用法可能為引申義,需結合語境區分。

三、相關概念

傳統意義上的“散利”是古代災害應對的重要制度,而現代可能存在引申用法。具體含義需結合上下文判斷。

别人正在浏覽...

哀憤本流搏攫不由人沉默寡言塵宵傳奉傳嬗刺答粗十番頂風仿造翻雲覆雨封守工賈關緊挂牌還資漢軍八旗黃道帶畫土分疆葫蘆依樣火精剪傷攪盆驕盈畿伯津流救傾哭泣礧落李東陽留連論詩祿兒冒姓滅夷南山霧排逐烹治偏刻剖驗鼠姑斯堪的納維亞半島肆戾松明訟筒通宵徹晝蛙井喜瓦藓威風祥麟蕪劣香殿象度相法相鼠陷落小眚寫疏襲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