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羁臣的意思、羁臣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羁臣的解釋

亦作“羇臣”。羁旅流竄之臣。《左傳·昭公七年》:“君之羈臣,苟得容以逃死,何位之敢擇?” 唐 大易 《湘夫人祠》詩:“妙鼓形雲瑟,羈臣不可聞。” 宋 黃庭堅 《聽宋宗儒摘阮歌》:“ 楚 國羇臣放十年, 漢 宮佳人嫁千裡。” 明 高啟 《哭周記室》詩:“萬裡一羈臣,悲歌 楚 水深。”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羁臣”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詳細解釋:

詞義解析

  1. 基本定義
    “羁臣”指因被貶谪、流放或羁旅他鄉而無法回歸朝廷的臣子,常帶有政治失意、漂泊無依的意味。例如《左傳·昭公七年》提到“君之羁臣,苟得容以逃死”,即描述流亡臣子的境遇。

  2. 字詞構成

    • “羁”:本義為馬籠頭,引申為束縛、停留他鄉。
    • “臣”:指官吏,特指君主制下的官員。
      組合後,“羁臣”字面可理解為“受困于他鄉的臣子”。

曆史用例與文學表達

  1. 古代文獻引用

    • 《左傳》中的用例表明該詞在春秋時期已用于描述政治流亡者。
    • 唐代詩人高啟《哭周記室》中“萬裡一羁臣”則抒發了被貶者的孤寂。
  2. 詩詞中的情感寄托
    宋代黃庭堅在《聽宋宗儒摘阮歌》中以“楚國羁臣放十年”暗喻自身貶谪經曆,強化了該詞的悲情色彩。


近義與關聯詞


“羁臣”一詞多用于曆史文獻和古典詩詞,既描述官員的政治境遇,也承載着文化中的失意情懷。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左傳》及唐宋詩文。

網絡擴展解釋二

《羁臣》的意思

《羁臣》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被束縛的臣子,指的是受到束縛、約束的臣子。

拆分部首和筆畫

《羁臣》的部首是羊(羊字旁),由“⻊”和“臣”組成。根據《康熙字典》的記載,它的總筆畫數是14畫。

來源和繁體

《羁臣》這個詞最早出現在《詩經》中的《大雅·羔羊》篇:“羔羊之皮,素絲五紽,退食自公。”其中的“退食自公”一句含意為趨避不知名的威脅。後來,“羁臣”一詞逐漸演變成表示受束縛、受限制的臣子。

在繁體字中,“羁臣”仍然保持原樣寫作“羁臣”。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代漢字寫法中,“羁臣”在不同曆史時期有過不同的變體。其中,比較常見的寫法是“羈臣”、“犄臣”等。

例句

1. 這個國家的統治者對于羁臣保持着嚴格的掌控。

2. 他雖然擁有高官厚祿,但卻像個羁臣一樣受到束縛。

3. 在舊社會,羁臣們需要忠誠地服從君主的命令。

組詞

1. 羁絆(jī bàn):束縛、限制。

2. 臣服(chén fú):順從、謙遜。

3. 羈絆(jī bàn):同羁絆,束縛、限制。

近義詞

1. 束縛(shù fù):限制、約束。

2. 約束(yuē shù):限制、束縛。

反義詞

自由(zì yóu):沒有限制、束縛的狀态。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