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曠土的意思、曠土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曠土的解釋

荒蕪的土地。《禮記·王制》:“無曠土,無遊民,食節事時,民鹹安其居。”《舊五代史·晉書·高祖紀六》:“ 鄧 、 唐 、 隨 、 郢 諸州,多有曠土。” 明 唐順之 《救荒渰記》:“渰在邑西北十餘裡,潦溢旱縮,不障不陂,棄為曠土,久不可艾。” 劉師培 《悲佃篇》:“收田之策有六:一曰清官地,二曰辟曠土……六曰買田。”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曠土”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解析:

一、基本含義

指荒蕪、無人耕種或居住的土地。這一含義在多個文獻中均有體現,如《禮記·王制》提到“無曠土,無遊民”,強調土地應被合理利用,避免荒廢。

二、文獻出處與引證

  1. 古代典籍:
    • 《禮記·王制》:“無曠土,無遊民,食節事時,民鹹安其居。” 強調社會治理中土地開發的重要性。
    • 《舊五代史·晉書·高祖紀六》記載“鄧、唐、隨、郢諸州,多有曠土”,描述當時部分地區的土地荒蕪現象。
  2. 近現代引用:
    • 劉師培《悲佃篇》提出“辟曠土”為農田改革策略之一,體現對荒地的開墾利用。

三、使用場景與引申義

  1. 現實意義:
    • 常用于描述未被開墾的自然土地,或因戰亂、災害等原因廢棄的耕地。
  2. 文學引申:
    • 部分語境中可比喻遠離喧嚣、追求甯靜的心境(如提到的比喻用法),但這一用法較為少見,需結合上下文判斷。

四、綜合釋義

“曠土”的核心含義始終圍繞“荒蕪土地”,既有具體的地理意義,也隱含古代農業社會中土地管理的政治理想。其曆史文獻中的高頻出現,反映了古代中國對土地資源利用的重視。

網絡擴展解釋二

曠土

曠土是一個漢字詞語,原指無人居住、無人耕種的荒涼之地。它是由“曠”和“土”兩個字組成。

拆分部首和筆畫

曠字的部首是日字旁,共有6個筆畫;土字的部首是土字旁,共有3個筆畫。

來源

曠土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農耕社會。曠土一詞表示人迹罕至的地方,多用于形容農耕社會中,人類活動未涉及或未開墾的草原或山區。

繁體

曠土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曠土」。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時候,曠字的寫法為「廣土」,土字的寫法略有不同,為「士土」。

例句

1. 這片遼闊的曠土上沒有人類的痕迹。

2. 冒險家們勇敢地踏足了這片未經開發的曠土。

組詞

曠野、曠課、曠工

近義詞

荒漠、荒野、草原

反義詞

人煙稠密、人煙眷戀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