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行事得当。《左传·成公十六年》:“用利而事节,时顺而物成。” 杜预 注:“动不失利,则事得其节。”
(2).政事精简。《汉书·谷永传》:“事节财足,黎庶和睦。”
(3).事实情节;事宜。 宋 王谠 《唐语林·文学》:“ 温 ( 桓温 )遂勒铭曰:‘望古识其真,临源爱往迹。恐君遗事节,聊下南山石。’” 宋 司马光 《辞免馆伴札子》:“以人使将至,有合商量事节,令臣不得辞免。”
“事节”在汉语词汇中具有双重含义,以下从权威辞书及语言学研究角度分述:
行事节制
《汉语大词典》指出“事节”可指“行事有节制”,强调行为需符合规范与分寸。例如清代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提及“节”本义为竹节,引申为约束、节制之义。此用法常见于古籍,如《左传·僖公二十三年》中“事君不避其难,有罪不逃其罚”即隐含行事需守节制的思想。
事务关键环节
现代汉语中,“事节”多指“事务的关键节点或具体程序”。《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将其归纳为“事项的细节或环节”,例如“处理此事需注意三个事节”。此含义在政务、法律文书中使用频繁,如《唐律疏议》中“凡断狱,皆须具引律令事节”即强调法律程序的规范性。
语言学溯源
从构词法分析,“事”指具体事务,“节”原指植物茎秆的交接处(《说文解字》),后引申为阶段、节点。二字组合后,既保留“节制”的古义,又衍生出“环节”的现代义项,体现了汉语词汇的历时演变特征。
“事节”是一个多义词,其含义根据语境不同有所差异,以下是综合多个来源的详细解释:
“事节”在古汉语中主要有以下三种解释:
行事得当
指处理事务时符合道德准则,举措合理。例如《左传·成公十六年》提到“用利而事节,时顺而物成”,杜预注解为“动不失利,则事得其节”。
政事精简
强调政务处理简洁高效。如《汉书·谷永传》中“事节财足,黎庶和睦”,指精简政务以达到国泰民安的效果。
事实情节或事宜
用于描述具体事件的细节或状况。例如宋代文献《刘知远诸宫调》中“问事节如何”,即询问事情的详细经过。
若需进一步考据古籍原文或扩展例句,可参考《左传》《汉书》等文献。
百变白颈乌摆袖却金承符吏宠妾楚剥楚执珪道碴大生调勰儿童乐园丰崇锋距符移蛤骨弓兆钩巨狗油鼓舞曲含思函约嗥叫回植坚僻禁不过泾渭金检斤斤较量巾箑恳直老勿大厘嫂六边形买山居马騌膜拜魔魇你夺我争女歌手潘左陪待辟难撬边轻黩青青少作生齿时范诗国殊说宿障陶灶投分团防局无是处响卜相从降魔杵邪丑析圭儋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