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戡夷的意思、戡夷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戡夷的解釋

平定。 三國 魏 曹植 《<武帝诔>序》:“神武震發,羣雄戡夷。”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戡夷”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平定”,多用于描述軍事或政治層面的征服與治理。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析:


一、基本含義


二、出處與演變

  1. 《論語》淵源:
    源自《論語·為政》“戡亂世而不見亂者,唯周公”,最初指周公以智勇平定亂世,後引申為帝王将帥的軍事行動。
  2. 曆史用例:
    三國時期曹植在《〈武帝诔〉序》中寫道:“神武震發,羣雄戡夷”,形容曹操以武力統一群雄割據的局面。

三、用法與語境


四、相關詞彙


五、現代延伸

如今該詞已較少使用,但在曆史文獻或文學作品中仍可見到,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其軍事或政治色彩。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論語》注疏類典籍。

網絡擴展解釋二

《戡夷》的意思

《戡夷》(kān yí)在古漢語中有着“平定夷狄”的意思。它由“戡”和“夷”兩個字組成。

拆分部首和筆畫

《戡夷》的拆分部首為扌和大,根據統一規範,屬于左右結構的字,部首扌為手的異形,“戡”本字的部首應為戈。

《戡夷》的總筆畫數為19,其中“戡”的筆畫數為8,而“夷”的筆畫數為11。

來源

《戡夷》一詞最早出現在《書經·大禹谟》中,原本用作描述大禹平定狂水的勇猛之舉。

繁體

《戡夷》的繁體字為「戡夷」,筆畫與簡體字相同。

古時候漢字寫法

根據古時候漢字的寫法,用于《戡夷》一詞的漢字可以采用簡化的字形,例如:“戡”可以寫作“戋”,“夷”可以寫作“弌殳乙”。

例句

經過多年的努力,他終于戡夷了邊境地區的叛亂,帶來了和平與安甯。

組詞

戡亂、戡定、夷平、夷服等。

近義詞

平定、平複、制伏、鎮壓等。

反義詞

激起、煽動、蠱惑、反叛等。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