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泛指小鼓。
“鼗鞞”是一個較為生僻的古代漢語詞彙,由“鼗”和“鞞”兩個單字組成,均與古代樂器相關:
鼗(táo)
指一種帶柄的小鼓,兩側有耳,搖動時耳槌擊打鼓面發聲,形似現代的撥浪鼓。多見于先秦文獻,如《周禮》記載其為禮樂儀式中的樂器,用于祭祀或宮廷雅樂。
鞞(bǐng/pí)
該字多音多義:
組合含義推測
“鼗鞞”可能泛指兩種鼓類樂器,或描述鼓樂合奏的場景。例如《詩經·周頌·有瞽》中“鞉磬柷圉”的“鞉”即“鼗”,與磬、柷等樂器并列,而“鞞”可能作為補充描述。但因文獻中罕見連用,具體語境需結合出處進一步分析。
若該詞源自特定古籍或上下文,建議提供更多信息以便精準解讀。
《鼗鞞》(táo bǐ)是一個漢字詞語,其意為“鼓聲和擊打聲”。鼗指鼗鼓的聲音,鞞指敲打的聲音。
《鼗鞞》的拆分部首是鼠(shǔ)和革(gé),其筆畫數分别為10和18。鼠部表示與鼓有關,而革部則表示與敲打有關。
《鼗鞞》是古漢字,其來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屬于古代音樂家所使用的樂器名稱。由于漢字的簡化改革,現在我們使用的是簡體字,“鼗鞞”已是其正式寫法,無繁體形式。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鼗鞞的寫法稍有不同。鼗寫作“鼕”,鞞寫作“ㄅ丨ㄒ”(不常見),這是古代漢字演變過程中的形式變化。盡管字形有所不同,但其意義和發音相同。
1. 春節晚會的開場,鼗鞞聲猶如雷鳴,吸引了觀衆的全神貫注。
2. 在古時的戰場上,鼗鞞聲響徹雲霄,士兵們士氣高昂,鬥志昂揚。
組詞:鼓聲、敲打聲、擊鼓、扣鞞。
近義詞:鼓動、敲擊、敲響。
反義詞:寂靜、沉默、無聲。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