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兀底的意思、兀底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兀底的解釋

見“ 兀的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兀底”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在現代漢語中已較少使用,主要出現在古代文獻或某些方言中。其含義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核心可歸納為以下兩點:

一、本義與核心含義:突兀的底部或盡頭

二、主要用法與引申義:

  1. 用作副詞,表示程度深,相當于“極其”“非常”“徹底”:

    • 這是最常見的用法。強調性質或狀态達到了頂點、極限或最根本的程度。
    • 例證: 元代雜劇《西廂記》第四本第四折:“兀底般煩惱!兀底般愁悶!”(意為:多麼煩惱!多麼愁悶!)(此處指代《西廂記》文本,具體版本可參考權威出版社如中華書局、上海古籍出版社的校注本)。
    • 例證: 關漢卿《窦娥冤》第三折:“兀的不是我媳婦兒!”(意為:這可不就是我的媳婦兒!此處“兀的”表強調指認,亦含程度意味)。
  2. 用作指示代詞,相當于“這”“這個”“這樣”(常寫作“兀的”):

    • 用于指代眼前或上下文中提到的人、事、物,帶有一定的強調或感歎意味。
    • 例證: 同見《窦娥冤》例:“兀的不是我媳婦兒!”(指代眼前人)。
    • 例證: 《水浒傳》第十六回:“兀的不是歹人來了!”(意為:這不就是壞人來了嗎!)。

方言留存: 在部分北方方言(如山西方言)中,“兀底”(或讀作類似“wù dǐ”的音)仍有使用,主要保留其程度副詞的用法,表示“非常”“特别”“很”的意思,用于強調形容詞的程度。

權威性說明: “兀底”(及其常見變體“兀的”)的釋義主要依據其在經典古代文學作品(如元雜劇、明清小說)中的實際用例,并參考了權威漢語工具書如《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的收錄和解釋。這些文獻和辭書是研究古漢語詞彙意義和用法的重要依據。

網絡擴展解釋

“兀底”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存在差異,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釋:

一、基本含義與用法

  1. 作為代詞或助詞
    “兀底”是“兀的”的異寫形式,常見于古代漢語或方言中,主要作用為:

    • 指示代詞:相當于“這”“這個”或“那”,例如“瞧他兀的模樣”()。
    • 加強語氣:用于句首或句尾,表達驚訝、強調等情感,如“兀的那個平章到來也”(、)。
  2. 文言文中的特殊用法
    在文言文中,“兀底”可表示反問,如“不同連用時表示反诘”,相當于“這豈不”()。


二、方言與網絡延伸義(需謹慎參考)

部分低權威來源提到:


三、争議性解釋

提到“兀底”是源自蒙古語的成語,意為“勇敢果斷”,但其他高權威來源未支持此說法,可能為特定詞典的獨立釋義,需結合語境判斷()。


别人正在浏覽...

白茝白衣相瘢胝寶文綳席冰輪操執城關穿針走線打對子單裙雕玉疊迹頓挫奪倫房基飛樓忿躁詭謀蠱主咳氣憨戲合散河魚腹疾後塗讙山活莌建麾金扉錦機急煞隽良軍尉劣時吝顧隆洽賣務場門家謀合涅幰藕節磐結千方萬計清富擾累肉絲三珠閃放聲骨試讀師子舞數目通款威裁微恉詳殚賢淑纖隱狹巷亵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