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tone roller] 見“碌碡”( liù zhóu )
見“ 石滾 ”。
石磙(shí gǔn)是中國傳統農具之一,主要用于農作物脫粒和場地碾壓,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石磙通常由大青石制成,呈圓柱體,一頭略大、一頭略小,兩端有磙眼(用于安裝木架或鐵軸)。其重量差異較大,普通石磙約500斤,而考古發現的漢代石磙重達2000餘斤,表面還帶有鐵軸和蓮花等雕刻紋樣。
如需進一步了解讀音或相關詞語(如“木讷”“徜徉”),可參考語言類資料。
《石磙》是一個漢字詞語,通常用來指代一種由石頭制作而成的磨盤。石磙是古代農民常用的農具之一,用來研磨谷物、米糧等。
《石磙》的部首是石字旁,表示與石相關的事物。它由13個筆畫組成,屬于複雜的漢字。
《石磙》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農耕文明,人們在種植作物時需要研磨糧食,于是使用石頭制作了磨盤。由于石頭的硬度和耐用性,石磙在農村被廣泛使用。
在繁體字中,《石磙》的寫法與簡體字一樣,沒有變化。
《石磙》這個詞在古代的漢字寫法可能有所變化,但根據現有文獻資料,沒有明确的記載。可想而知,由于古代寫字工具的限制,漢字的形狀、結構也會有所區别。
1. 村民們用石磙将谷物研磨成細粉。
2. 這個石磙已經使用了數百年,仍然完好如新。
1. 組詞:磙石(指磨盤上的石頭),石磙廠(專門制作石磙的工場)。
2. 近義詞:石磨(同樣指用來磨碎谷物的石頭工具)。
3. 反義詞:石錐(相對于石磙,石錐是尖銳的石頭工具)。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