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石磙的意思、石磙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石磙的解釋

[stone roller] 見“碌碡”( liù zhóu )

詳細解釋

見“ 石滾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石磙是中國傳統農具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專指由整塊石材鑿制而成的圓柱形碾壓工具。其主體呈圓筒狀,兩端通常裝有木制或鐵制的軸芯,便于通過牲畜或人力牽引滾動。石磙表面常雕刻有凹凸紋路,以增強碾壓時的摩擦力,廣泛用于稻麥脫粒、谷場平整等農業生産環節。

從構造特征分析,石磙可分為單體重碾和組合式碾具兩類。單體石磙多采用花崗岩、砂岩等耐磨石材制作,長度約1-1.5米,直徑在40-60厘米之間,重量可達300-500公斤。組合式結構則常見于水田作業,由多個小型石磙并列組成,通過木質框架連接形成碾壓面。

據《農政全書》記載,石磙的雛形可追溯至新石器時代晚期的碾輪工具,至漢代發展為成熟的農業器械。在二十世紀機械化農具普及前,這類石器在華北平原、長江中下遊等主要糧食産區持續使用逾兩千年,成為傳統農耕文明的重要物質載體。

該農具在方言體系中有多種稱謂:北方官話區多稱"碌碡"(lù zhou),吳語區作"石碾",閩南語稱"石輪仔"。這些方言差異反映了農耕文化在不同地域的演變特征。現代農機普及後,石磙逐漸退出實用領域,但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産仍常見于民俗展示和農耕博物館。

網絡擴展解釋

石磙(shí gǔn)是中國傳統農具之一,主要用于農作物脫粒和場地碾壓,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一、基本結構與材質

石磙通常由大青石制成,呈圓柱體,一頭略大、一頭略小,兩端有磙眼(用于安裝木架或鐵軸)。其重量差異較大,普通石磙約500斤,而考古發現的漢代石磙重達2000餘斤,表面還帶有鐵軸和蓮花等雕刻紋樣。

二、用途與使用方法

  1. 脫粒功能:通過牲畜或機械牽引滾動,碾壓小麥、谷子等作物,使籽粒與穗分離。
  2. 場地平整:用于打谷場的地面壓實,提高場地硬度和平整度。

三、曆史演變與文化意義

四、相關擴展

如需進一步了解讀音或相關詞語(如“木讷”“徜徉”),可參考語言類資料。

别人正在浏覽...

寶鑷抱蜀操烈此際代用禱禬大司樂耳糞帆颠方召肥皁風動蜂群分身術富漢浮翳富溢趕節鼓逗後鞭豭貜箕疇敬上接下九集積想蹶蹏巨賈居于靠枕蘭奢樏宅裡闾盲詞謾歌茅舍蒙茂囊笥男性鬧荒铙挽牛角之歌怒從心上起,惡向膽邊生痞疾傾企權彊入選身外物失偶恃息疏簿闛鞈溏瀉彈簧鎖尾聯無據物命陷穽蕭涼寫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