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tone roller] 见“碌碡”( liù zhóu )
见“ 石滚 ”。
石磙是中国传统农具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专指由整块石材凿制而成的圆柱形碾压工具。其主体呈圆筒状,两端通常装有木制或铁制的轴芯,便于通过牲畜或人力牵引滚动。石磙表面常雕刻有凹凸纹路,以增强碾压时的摩擦力,广泛用于稻麦脱粒、谷场平整等农业生产环节。
从构造特征分析,石磙可分为单体重碾和组合式碾具两类。单体石磙多采用花岗岩、砂岩等耐磨石材制作,长度约1-1.5米,直径在40-60厘米之间,重量可达300-500公斤。组合式结构则常见于水田作业,由多个小型石磙并列组成,通过木质框架连接形成碾压面。
据《农政全书》记载,石磙的雏形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碾轮工具,至汉代发展为成熟的农业器械。在二十世纪机械化农具普及前,这类石器在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等主要粮食产区持续使用逾两千年,成为传统农耕文明的重要物质载体。
该农具在方言体系中有多种称谓:北方官话区多称"碌碡"(lù zhou),吴语区作"石碾",闽南语称"石轮仔"。这些方言差异反映了农耕文化在不同地域的演变特征。现代农机普及后,石磙逐渐退出实用领域,但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仍常见于民俗展示和农耕博物馆。
石磙(shí gǔn)是中国传统农具之一,主要用于农作物脱粒和场地碾压,以下是其详细解释:
石磙通常由大青石制成,呈圆柱体,一头略大、一头略小,两端有磙眼(用于安装木架或铁轴)。其重量差异较大,普通石磙约500斤,而考古发现的汉代石磙重达2000余斤,表面还带有铁轴和莲花等雕刻纹样。
如需进一步了解读音或相关词语(如“木讷”“徜徉”),可参考语言类资料。
百合科牓挂长案骋驰词华典赡怠疑到悬定算东宫三师东司分崩粪便共职怪媚跪火链过堂风辉光日新诲函祸稔恶积嘉课精廉九重纪星郡公忾叹抗属客水诳幻来扇馆羸露两肋插刀连三接二丽美六逸龙鱼漫天要价蘪芜南海棚琶前侯迁座器材磬镈容说三生有幸商嵌山里红烧钱烈纸拾陈蹈故实成碎妆桃棘挑引铁藓同袍惟利是逐五柳香桶儿闲田笑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