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律詩通常第三、四句對偶,而第一、二句則散偶不拘。如果第一、二句對偶,而第三、四句反為散句,則首聯即謂之“借春對”。如 唐 李白 《送友人》詩前四句:“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此地一為别,孤蓬萬裡征。”即其例。參見“ 偷春體 ”。
“借春對”是古代律詩創作中的一種特殊對仗形式,其含義與用法可從以下幾方面理解:
定義與特點
律詩通常要求第三、四句(颔聯)嚴格對偶,而第一、二句(首聯)可靈活選擇是否對仗。若首聯對偶,但颔聯反而未對仗,則這種首聯提前對仗的結構被稱為“借春對”。其名稱源自“提前借用春意”的意象,即對仗位置前移。
典型例證
唐代李白《送友人》前四句“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此地一為别,孤蓬萬裡征”即借春對的代表。首聯“青山”對“白水”,“北郭”對“東城”工整對仗,但颔聯轉為散句,形成獨特節奏。
相關術語辨析
“借春對”與“偷春體”常被關聯讨論,兩者均指首聯對仗、颔聯不對仗的現象,但“偷春體”更強調“偷換”對仗位置的巧思,而“借春對”側重于“借用”對仗的修辭意圖。
曆史記載與出處
該術語在《秦中歲時記》等古籍中有記載,并多見于詩論家的分析中,如宋代詩話對李白詩作的評述。
總結來看,“借春對”通過打破常規對仗次序,增強詩歌的靈活性與表現力,是古典詩歌修辭學中的重要概念。
《借春對》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指欣賞春天的美景。
《借春對》的拆分部首是“亻”和“日”,其中“亻”表示人,而“日”表示太陽。它的總筆畫數為7畫。
《借春對》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唐代的杜牧的詩作《山陰路臨别贈婺州諸公》中的一句:“相期邯鄲既滿十年,丈夫惜取風光延借春歸。”後來流傳下來,成為了一個經典的成語。
《借春對》是借用繁體字寫法的說法,并且在台灣地區的使用較為普遍。
在古時候,漢字的形态和寫法有所變化,但是《借春對》的含義和用法沒有變化,隻是字形略有不同。
她站在花海之中,用心借春對,感受着春天的溫暖和生機。
春花、春雨、春風、春意、春光、借景、借物、對望
借景觀賞、借物寄托、借景生情
自享其美、無視四季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