恃怙的意思、恃怙的詳細解釋
恃怙的解釋
《詩·小雅·蓼莪》:“無父何怙,無母何恃。”後因以“恃怙”為母親、父親的代稱。《舊唐書·文苑傳下·元德秀》:“ 德秀 早失恃怙。” 明 陸采 《懷香記·鞠詢香情》:“徒為恃怙,逞遁辭護女欺夫。” 清 褚人穫 《堅瓠四集·女狀元》:“幼失恃怙,與老姥同居。”
詞語分解
- 恃的解釋 恃 ì 依賴,仗着:仗恃。有恃無恐。恃才傲物。 筆畫數:; 部首:忄; 筆順編號:
- 怙的解釋 怙 ù 依靠,仗恃:怙勢。怙恃(亦為父母的代稱)。怙亂(乘禍亂之際謀取私利)。怙惡不悛(堅持作惡,不肯悔改)。失怙(失了父親)。 筆畫數:; 部首:忄;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恃怙"是一個古漢語詞彙,現代使用頻率較低,主要用于書面語或特定語境,其核心含義指依賴、依靠,特指子女對父母的依賴。
詳細解釋:
-
字義分解與組合:
- 恃 (shì): 本義指依賴、倚仗。《說文解字》釋為“賴也”。常指心理或實際上的依靠,如“有恃無恐”(因為有所倚仗而毫不害怕)。
- 怙 (hù): 本義也是依靠、憑恃。《說文解字》釋為“恃也”。與“恃”意義相近,常特指對父親的依靠(如“失怙”指喪父)。
- 恃怙: 二字同義複用,構成一個并列式複合詞,強調依賴、仰仗的意思。其最經典、最常用的含義是指子女對父母的依賴,父母被視為子女最大的依靠。
-
經典出處與用法:
- 該詞源自古籍,最著名的出處是《詩經·小雅·蓼莪》:“無父何怙?無母何恃?”(沒有父親,我依靠誰?沒有母親,我仰仗誰?) 這裡的“怙”和“恃”分開使用,明确指向對父母的依賴。後世将“恃怙”合稱,延續了這一核心含義。
- 因此,“恃怙”常用來代指父母。例如,“少失恃怙”即指年少時就失去了父母。
-
引申與比喻:
- 雖然特指子女對父母的依賴是其最核心的用法,但在更廣泛的語境中,“恃怙”也可引申指對其他強大力量或保護者的依賴和仰仗。例如,在文學作品中,可能用“恃怙”來形容對君主、恩師或某種信念的依靠。不過,這種用法相對較少見,且通常帶有古典或書面色彩。
“恃怙”意指依賴、依靠,其最核心、最常用的含義是子女對父母的依賴,并由此引申為父母的代稱。它源于《詩經》,帶有濃厚的古典書面語色彩。
權威參考文獻:
-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上海辭書出版社,2022年。 - 該詞典是當今規模最大、釋義最全的漢語詞典,對“恃”、“怙”、“恃怙”的詞義源流、用法有權威詳盡的解釋。
- 《辭源》(第三版),商務印書館,2015年。 - 作為專門收錄古漢語詞彙和古典文史知識的權威工具書,《辭源》對“恃”、“怙”的本義及其在古籍(如《詩經》)中的用法有精準闡釋,是理解“恃怙”詞源的關鍵參考。
-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2016年。 - 作為規範現代漢語詞彙使用的權威詞典,它收錄了“恃”和“怙”的現代釋義(依賴、倚仗),并指出“恃”和“怙”常與“無”、“失”等連用(如“失恃”、“失怙”),有助于理解“恃怙”組合的含義基礎。
網絡擴展解釋
“恃怙”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綜合解析:
一、基本含義
-
父母代稱
源自《詩經·小雅·蓼莪》:“無父何怙,無母何恃?”(失去父親如何依靠?失去母親如何依賴?)
因此,“恃怙”中“恃”代指母親,“怙”代指父親,合稱父母。例如《舊唐書》中“德秀早失恃怙”即指幼年喪親。
-
引申為依賴、倚仗
部分文獻(如)提到“恃怙”可作成語使用,表示過度依賴他人力量或地位,隱含貶義,如“恃怙權勢”。
二、使用場景
- 文學與曆史文本:多用于古文或正式場合代指父母,如“失恃怙”表示喪親。
- 現代語境:作為成語時,需注意語境,避免混淆本義與引申義。
三、辨析與擴展
- 與“怙恃”的區别:
“怙恃”(hù shì)指父母的合稱,與“恃怙”順序不同,但意義相近。
- 近義詞:椿萱(父母)、怙恃、所天(古時指父母或丈夫)。
若需更完整的文獻例句或延伸用法,可參考《詩經》《舊唐書》等古典著作。
别人正在浏覽...
敗将殘兵抱思把總不矜彩勝猜疑才藻殘河剗鋤塵抱吃軟不吃硬出世間大道曲耽戀道路藉藉點畫地平坐标系讀灋泛交泛萍符曹負性勾集漢易耗矣哀哉衡麓疆場鑒湖女俠雞蛋清絶樣開封臉巴子連禍連篇絫幅亂紮紮冒慘明正目瞪口張畝隴懦薄傍州例咆哱偏稱辟選謙柔全環食饒有入世散樂三象山步適長勢利鬼世英天産殄沌鐵胎同群王阙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