恃怙的意思、恃怙的详细解释
恃怙的解释
《诗·小雅·蓼莪》:“无父何怙,无母何恃。”后因以“恃怙”为母亲、父亲的代称。《旧唐书·文苑传下·元德秀》:“ 德秀 早失恃怙。” 明 陆采 《怀香记·鞠询香情》:“徒为恃怙,逞遁辞护女欺夫。” 清 褚人穫 《坚瓠四集·女状元》:“幼失恃怙,与老姥同居。”
词语分解
- 恃的解释 恃 ì 依赖,仗着:仗恃。有恃无恐。恃才傲物。 笔画数:; 部首:忄; 笔顺编号:
- 怙的解释 怙 ù 依靠,仗恃:怙势。怙恃(亦为父母的代称)。怙乱(乘祸乱之际谋取私利)。怙恶不悛(坚持作恶,不肯悔改)。失怙(失了父亲)。 笔画数:; 部首:忄;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恃怙"是一个古汉语词汇,现代使用频率较低,主要用于书面语或特定语境,其核心含义指依赖、依靠,特指子女对父母的依赖。
详细解释:
-
字义分解与组合:
- 恃 (shì): 本义指依赖、倚仗。《说文解字》释为“赖也”。常指心理或实际上的依靠,如“有恃无恐”(因为有所倚仗而毫不害怕)。
- 怙 (hù): 本义也是依靠、凭恃。《说文解字》释为“恃也”。与“恃”意义相近,常特指对父亲的依靠(如“失怙”指丧父)。
- 恃怙: 二字同义复用,构成一个并列式复合词,强调依赖、仰仗的意思。其最经典、最常用的含义是指子女对父母的依赖,父母被视为子女最大的依靠。
-
经典出处与用法:
- 该词源自古籍,最著名的出处是《诗经·小雅·蓼莪》:“无父何怙?无母何恃?”(没有父亲,我依靠谁?没有母亲,我仰仗谁?) 这里的“怙”和“恃”分开使用,明确指向对父母的依赖。后世将“恃怙”合称,延续了这一核心含义。
- 因此,“恃怙”常用来代指父母。例如,“少失恃怙”即指年少时就失去了父母。
-
引申与比喻:
- 虽然特指子女对父母的依赖是其最核心的用法,但在更广泛的语境中,“恃怙”也可引申指对其他强大力量或保护者的依赖和仰仗。例如,在文学作品中,可能用“恃怙”来形容对君主、恩师或某种信念的依靠。不过,这种用法相对较少见,且通常带有古典或书面色彩。
“恃怙”意指依赖、依靠,其最核心、最常用的含义是子女对父母的依赖,并由此引申为父母的代称。它源于《诗经》,带有浓厚的古典书面语色彩。
权威参考文献:
-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上海辞书出版社,2022年。 - 该词典是当今规模最大、释义最全的汉语词典,对“恃”、“怙”、“恃怙”的词义源流、用法有权威详尽的解释。
- 《辞源》(第三版),商务印书馆,2015年。 - 作为专门收录古汉语词汇和古典文史知识的权威工具书,《辞源》对“恃”、“怙”的本义及其在古籍(如《诗经》)中的用法有精准阐释,是理解“恃怙”词源的关键参考。
-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2016年。 - 作为规范现代汉语词汇使用的权威词典,它收录了“恃”和“怙”的现代释义(依赖、倚仗),并指出“恃”和“怙”常与“无”、“失”等连用(如“失恃”、“失怙”),有助于理解“恃怙”组合的含义基础。
网络扩展解释
“恃怙”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方面综合解析:
一、基本含义
-
父母代称
源自《诗经·小雅·蓼莪》:“无父何怙,无母何恃?”(失去父亲如何依靠?失去母亲如何依赖?)
因此,“恃怙”中“恃”代指母亲,“怙”代指父亲,合称父母。例如《旧唐书》中“德秀早失恃怙”即指幼年丧亲。
-
引申为依赖、倚仗
部分文献(如)提到“恃怙”可作成语使用,表示过度依赖他人力量或地位,隐含贬义,如“恃怙权势”。
二、使用场景
- 文学与历史文本:多用于古文或正式场合代指父母,如“失恃怙”表示丧亲。
- 现代语境:作为成语时,需注意语境,避免混淆本义与引申义。
三、辨析与扩展
- 与“怙恃”的区别:
“怙恃”(hù shì)指父母的合称,与“恃怙”顺序不同,但意义相近。
- 近义词:椿萱(父母)、怙恃、所天(古时指父母或丈夫)。
若需更完整的文献例句或延伸用法,可参考《诗经》《旧唐书》等古典著作。
别人正在浏览...
半决赛北朔便章别封城隍吹口哨达经道费倒苦水缎疋鹅口風馳雲捲粉侯改道诰封宫月钩治官婢国伯姑壻寒假化笔讙譊缴收金巵积歉纠缠不清句絶军妻旷奥枯木发荣莱朱兰桂两限房鸾佩门生故吏苗床墓室木章逆意洽博强梁千手千眼观音乔妆青田酒肉身菩萨润饰赊促慎察生器深谋双秤水火棍説的着桃花粥调皮话图件拖拽逶邃仙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