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韩诗外传》卷三:“ 成王 封 伯禽 於 鲁 , 周公 诫之曰:‘往矣,子无以 鲁国 骄士。吾 文王 之子, 武王 之弟, 成王 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於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髪,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按,《史记·鲁周公世家》作“一沐三捉髪”。后遂以“吐哺握髪”形容礼贤下士,求才心切。 晋 葛洪 《抱朴子·逸民》:“夫 周公 大圣,以贵下6*贱,吐哺握髮,惧於失人。” 元 无名氏 《气英布》第三折:“虽然做不得吐哺握髮下名流,也是喒的风云凑。” 郭沫若 《蔡文姬》第五幕:“巍巍宰辅呵吐哺握发,金璧赎我呵重睹芳华。”亦作“ 吐哺捉髮 ”。 唐 韩愈 《后廿九日復上书》:“今虽不能如 周公 吐哺捉髮,亦宜引而进之,察其所以而去就之,不宜默默而已也。”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吐哺握发汉语 快速查询。
“吐哺握发”是一个源自历史典故的成语,主要用于形容执政者或领导者为招揽人才而尽心竭力。以下是详细解释:
这一成语出自《史记·鲁周公世家》和《韩诗外传》。西周时期,周公(姬旦)辅佐周成王时,为招揽人才,常“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即洗头时多次握发停洗、吃饭时多次吐食停餐,唯恐错过贤士。
“周公在周盛时,天下太平,四夷宾服,犹且吐哺握发,以纳天下贤士。”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
这一成语至今仍被广泛引用,尤其在强调人才战略或领导风范的语境中。
《吐哺握发》是指一个人怀才不遇或者毫无成就,非常沮丧和失落的情绪。
《吐哺握发》的拆分部首是“口”、“手”和“发”,它们分别代表着“嘴巴”、“手掌”和“头发”。
根据五笔输入法,拆分的笔画数分别为:
“吐”- 6画
“哺”- 9画
“握”- 12画
“发”- 15画
《吐哺握发》源自清代袁枚的《艺文类聚·谀诔类》。意指在社会上有才华但是得不到发挥,感到沮丧痛苦。
《吐哺握发》的繁体写法为《吐哺握髮》。
古代汉字写法中,《吐》可以写作“吐口”,《哺》可以写作“乜卜”,《握》可以写作“屋卫手”。
他一直怀才不遇,每次想起自己的现状就感到《吐哺握发》。
悲愤欲绝、绝望无助、自暴自弃、才气浪费
志得意满、充实满足、才高八斗
腾云驾雾、登峰造极、一帆风顺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