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國名。即 高6*句6*麗 。 王莽 當政時,令 嚴尤 擊 高6*句6*麗 ,斬其侯 驺 ,并改 高6*句6*麗 為 下句麗 。見《後漢書·東夷傳》。 清 唐孫華 《次和酬恺功院長見懷一百韻》:“近聞星使節,遠至 下句麗 。”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下句麗漢語 快速查詢。
“下句麗”是古代中國對高句麗的貶稱,主要出現在王莽新朝時期。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解釋:
詞義與曆史背景
下句麗即高句麗(公元前37年-公元668年),是位于中國東北至朝鮮半島北部的古代政權。王莽篡漢後,為彰顯權威,于公元12年派嚴尤征讨高句麗,斬殺其侯驺,并将國名貶改為“下句麗”。
改名原因
王莽通過貶低高句麗的名稱(“下”含貶義),強化中原王朝對邊疆政權的控制,體現“天朝上國”的統治地位。這一行為具有政治象征意義。
其他相關名稱
高句麗在不同時期也被稱為“句麗”“高麗”等,但“下句麗”僅短暫存在于新朝時期。後世文獻如《後漢書·東夷傳》和清代唐孫華的詩作中仍有提及。
文獻出處
主要記載見于《後漢書·東夷傳》,清代學者唐孫華在《次和酬恺功院長見懷一百韻》中亦有“遠至下句麗”的詩句佐證。
注意:部分網頁(如)提到“下句麗”作為修辭手法的解釋,但缺乏權威文獻支持,可能與曆史國名混淆。建議優先參考《後漢書》等正史記載。
《下句麗》是一個由三個漢字組成的詞語,下句麗的意思是指下半句華麗動人。下半句是指一首詩、一句歌詞或一段話的第二句,而麗則表示美麗、動人。因此,下句麗通常用來形容詩句或歌詞的後半部分非常優美。
下句麗的三個漢字分别為下、句和麗。
下字的部首是一,是常用的漢字,表示方向向下、低處或後面的部分。它的筆畫數是三。
句字的部首是言,也是常用的漢字,表示一段完整的話或文句。它的筆畫數是五。
麗字的部首是一,也是常用的漢字,表示美麗、漂亮。它的筆畫數是七。
《下句麗》這個詞的來源并不清楚,但從字面上來看,下句麗可能是古代文人用來形容自己的詩詞或别人的作品中,後半部分十分優美動人,給人以美好的藝術享受。
在繁體字中,下句麗的寫法仍然保持不變,即「下句麗」。
根據古時候的書法規範,漢字下句麗的寫法可能與現代稍有不同。具體的寫法可能包括使用不同的字體形狀、更多的筆畫數,但整體來說和現代的寫法并沒有太大的區别。
一些例句中使用了下句麗這個詞,例如:
他的詩中總是充滿了下句麗,讓人讀後留連忘返。
這首歌的下句麗讓人如癡如醉,久久不能忘懷。
下句麗通常作為一個整體詞語出現,不常見于組詞。但可以根據需要進行組合,如「下半句麗」。
與下句麗意思相近的詞語有:華麗、絢麗、優美、動人。
與下句麗意思相反的詞語有:平淡、普通、平庸。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