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忤的意思、犯忤的詳細解釋
犯忤的解釋
亦作“ 犯迕 ”。冒犯違逆。 晉 陸雲 《國起西園第表啟》:“不慮犯迕,敢陳所懷。”迕,一本作“ 忤 ”。《南史·蕭琛傳》:“ 宋 元嘉 、 大明 中,經有被罰者,别由犯忤主心,非關常準。” 唐 王勃 《三國論》:“居顯列則陷犯忤之誅,伏閭巷則嬰黨錮之戮。”《資治通鑒·唐則天後長安四年》:“左右近臣多以順意為忠,朝廷具僚皆以犯忤為戒。”
詞語分解
- 犯的解釋 犯 à 抵觸,違反:犯規。犯法。犯罪。犯顔(舊時指冒犯君王或尊長的威嚴)。犯諱。 違反法律的人,有罪的人:犯人。罪犯。 侵害,進攻:侵犯。秋毫無犯。 觸發,發作:犯病。犯愁。犯疑。 做錯事情:犯錯誤。
- 忤的解釋 忤 ǔ 逆,不順從:忤耳(逆耳)。忤逆(a.背犯,違反;b.不孝順父母)。忤視(逆視、抗視、正視相看)。 筆畫數:; 部首:忄;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犯忤”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來源進行解釋:
1. 基本含義
“犯忤”意為冒犯違逆,指違背或違抗他人的意願、規定或權威。其中,“犯”表示違反、觸犯,“忤”則強調不順從、抵觸的心理狀态。兩字組合後,常用于描述對上級、長輩或社會規範的不服從行為。
2. 發音與構成
- 拼音:fàn wǔ(注意“忤”不讀作nì或wù)。
- 字形溯源:“忤”從“心”從“午”,本義為内心與規矩相背,體現情感上的抵觸。
3. 使用場景
- 權威關系:多用于下屬違抗上級、臣子觸怒君主等情境,如《資治通鑒》中“朝廷具僚皆以犯忤為戒”。
- 倫理層面:也可指違背父母或長輩的意願,但更強調對制度或權力的挑戰,與“忤逆”(側重家庭倫理)略有區别。
4. 文獻出處
該詞在古籍中多次出現,例如:
- 晉代陸雲《國起西園第表啟》:“不慮犯迕,敢陳所懷。”
- 唐代王勃《三國論》:“居顯列則陷犯忤之誅。”
5. 近義詞對比
- 忤逆:更側重家庭内部的不孝行為(如違抗父母)。
- 違逆:適用範圍更廣,不特指權威關系。
“犯忤”是一個具有曆史深度的詞彙,既包含行為上的違抗,也隱含心理層面的抵觸,多用于正式語境或曆史叙述中。
網絡擴展解釋二
《犯忤》是一個漢字詞語,表示違背、違抗。它由“犯”和“忤”兩個部分組成。其中,“犯”的部首是犬,總筆畫數為8;“忤”的部首是心,總筆畫數為9。
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說文解字》中,意味着違背或違背道德規範。在繁體字中,它的寫法是「犯忤」。
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字形也有所變化。《康熙字典》中記載的古代寫法為「犯忤」。在這個寫法中,「犯」采用了更加方正的字形,而「忤」的心字旁則更加像一個完整的心形。
以下是幾個例句,可以幫助理解《犯忤》這個詞:
1. 比如說,當孩子們不聽父母的話時,他們就會犯忤。
2. 領導的安排是明确的,請不要犯忤。
3. 學生在課堂上違反紀律就是在犯忤。
一些與《犯忤》相關的詞語包括:違抗、違背、違反等。這些詞語在表達上都有着類似的意思,都是指不遵守規範或規定。
相反的詞語有:順從、遵守、服從等。與《犯忤》相對的詞語指的是遵循規定或遵守規範的行為。
希望以上回答能夠滿足您的要求!如果還有其他問題,可以繼續咨詢哦。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