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犯迕 ”。冒犯違逆。 晉 陸雲 《國起西園第表啟》:“不慮犯迕,敢陳所懷。”迕,一本作“ 忤 ”。《南史·蕭琛傳》:“ 宋 元嘉 、 大明 中,經有被罰者,别由犯忤主心,非關常準。” 唐 王勃 《三國論》:“居顯列則陷犯忤之誅,伏閭巷則嬰黨錮之戮。”《資治通鑒·唐則天後長安四年》:“左右近臣多以順意為忠,朝廷具僚皆以犯忤為戒。”
“犯忤”是一個漢語複合詞,由“犯”與“忤”兩個語素構成。根據《漢語大詞典》釋義,該詞表示“冒犯、違逆”之意,常用于描述對尊長、權威或禮法的沖撞行為。例如《後漢書·陳蕃傳》中“忤犯尊顔”即指臣子對君主的直言勸谏可能觸怒對方。
從構詞角度分析,“犯”本義為侵犯,如《說文解字》釋“侵也”,引申為觸犯禁忌;而“忤”原指逆反,《玉篇》注“逆也”,強調違背他人意志。兩字疊加後,詞義程度較單字更重,多用于書面語境,暗含因堅持己見而引發的沖突,如明代張居正《陳六事疏》中“犯忤貴勢”即描述官員因執法觸怒權貴的情形。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較低,但在曆史文獻與文學作品中仍具研究價值。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編著的《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将其列為書面語詞,建議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其蘊含的倫理沖突色彩。
來源參考:
“犯忤”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來源進行解釋:
1. 基本含義
“犯忤”意為冒犯違逆,指違背或違抗他人的意願、規定或權威。其中,“犯”表示違反、觸犯,“忤”則強調不順從、抵觸的心理狀态。兩字組合後,常用于描述對上級、長輩或社會規範的不服從行為。
2. 發音與構成
3. 使用場景
4. 文獻出處
該詞在古籍中多次出現,例如:
5. 近義詞對比
“犯忤”是一個具有曆史深度的詞彙,既包含行為上的違抗,也隱含心理層面的抵觸,多用于正式語境或曆史叙述中。
不獨慚驚谶兆吹胡瞪眼丹青東竄西跳犯齒非意相幹烽驿腐蝕輵螛寒門鴻模薨殁見風使船江表儉啬交通樞紐誡勖警邁缙雲山幾務擊轅攫取訣音開霁考問空室老麻汗淩飛靈旗臨水樓台六仙桌茅屋采椽沒巧不成話明夥磨旋磨踵滅頂目子錢盤松抛漾溥鬯硗垤取威定霸饒潤襦裙三癸亭贍辨赸笑生而知之生礬莘老賒銷霜蟾雖故剔團圞委財文命夏成鄉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