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滿 蒙 族婦女的一種發飾。布質薄片,狀如橋,插于髻上。《兒女英雄傳》第十二回:“ 安太太 不會行 漢 禮,隻得手摸頭把兒,以旗禮答之。”《兒女英雄傳》第二十回:“一枝一丈青的小耳挖子,卻不插在頭頂上,倒掖在頭把兒後邊。”
“頭把兒”是一個具有曆史和文化背景的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釋:
基本形态
指滿族和蒙古族婦女佩戴的一種發飾,通常由布質薄片制成,形狀類似橋,使用時插在發髻上。
例如《兒女英雄傳》中描述:“安太太不會行漢禮,隻得手摸頭把兒,以旗禮答之”(旗人婦女行禮的動作)。
文化背景
這種發飾是清代滿蒙婦女身份與禮儀的象征,常見于正式場合,如行禮或重要活動時佩戴。
部分資料提到“頭把兒”可作為形容詞短語,形容人或事物在群體中處于首位,例如“排頭把兒”。不過此用法較少見,且多出現在口語或方言中,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
如需更深入的曆史考證,可參考《兒女英雄傳》等清代文學作品。
《頭把兒》是一種俚語,主要在北方方言中使用,意思是“一塊錢”或“一元錢”。這個詞組常用于一些商販或攤販之間的交易中,表示價格為一塊錢。
根據《康熙字典》的拆分部首,可以将《頭把兒》拆分成“月”、“扌”、“兒”三個部分。其中,“月”作為左部,表示“肉”,扌”作為右部,表示“手”,“兒”則是一個聲符。總共有10個筆畫,包括了橫、豎、撇、捺等基本筆畫。
《頭把兒》這個詞的來源具體尚不清楚。一種說法是,這個詞最早出現在北京地區的梨園戲中,演員攜帶各種道具和服飾時,往往将這些東西用容易攜帶的包袋裝着,稱為“把兒”,而這些包袋中最重要的是頭飾,因此代表貴價,就被用來表示一塊錢。
繁體字中的《頭把兒》保持了和簡體字相同的字形,沒有發生任何改變。
古時候漢字的寫法可能因時代的不同而有所變化,但是,《頭把兒》作為俚語并非古代固定的漢字,因此在古代漢字中沒有特定的寫法。
1. 這個文具攤上的小本子隻要一《頭把兒》。
2. 姐姐從小攤上買了一根糖葫蘆,給了攤主一《頭把兒》。
頭發、頭痛、把兒、錢頭
一塊錢、一元錢
兩塊錢、二元錢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