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通质的意思、通质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通质的解释

犹交质。古代列国互派人质,作为守信的保证。《史记·苏秦列传》:“令天下之将相会於 洹水 之上,通质,刳白马而盟。” 司马贞 索隐:“以言通交质之情。”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通质"是古代汉语中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可从以下三个维度解析:

一、政治互信机制 作为外交术语,"通质"特指诸侯国之间互派王室成员作为人质的制度。该制度常见于春秋战国时期,如《左传·隐公三年》记载"周郑交质",通过交换人质建立临时信任基础。这种形式常见于军事盟约场景,属于早期国际关系中的信用担保方式。

二、经济流通属性 在货币经济领域,"通质"指代具备普遍流通性的等价物。《史记·平准书》所述"龟贝金钱刀布之币"即为典型例证,这类物品需满足价值稳定、广泛认可等特质才能成为跨区域交易媒介。

三、哲学引申义项 部分典籍将"通质"升华为形而上的概念,如《淮南子·原道训》中"通质达性"的表述,强调事物突破表象达到本质统一的哲学境界,此用法多出现于道家文献体系。

该词在不同语境中呈现出从具象制度到抽象理念的语义延伸,其演变轨迹折射出古代中国政治实践与哲学思辨的深度融合。现存最早用例可追溯至《尚书》中的盟誓记载,至汉代完成词义系统化定型。

网络扩展解释

“通质”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主要用于描述列国外交中的一种信用保障制度。以下是详细解释:

核心含义

通质(tōng zhì)指古代诸侯国之间互换人质的行为,目的是通过互押重要人物(如王子、重臣)来建立信任,确保盟约或协议的履行。其内涵与“交质”相通,强调通过物质或人质的交换维系邦交关系。

历史出处与应用

  1. 《史记》记载
    该词最早见于《史记·苏秦列传》,描述战国时期列国在洹水会盟时“通质,刳白马而盟”。司马贞《索隐》注解:“以言通交质之情”,说明这种行为是外交盟约的信用背书方式。

  2. 实际应用场景
    互派的人质通常是王室成员或重臣,如《左传》中周郑交质(周王子与郑国太子互换为人质)。这种方式常见于缺乏中央权威的乱世(如春秋战国),用以维系脆弱的联盟关系。

补充说明

参考资料

综合自《史记》注解、古代汉语词典释义,以及历史背景分析。

别人正在浏览...

凹镜白甚么豹韬卫奔随摽梅不登大雅才然残替丑气村杭子带约叠联厎绩度假村废饰丰碑風飆夫余扞掫冠雀官项观渔含秀黑甲黑里俏薨夭黄星靥画一家资基底动脉井遂金银岛倨横橘奴磊瑰不覉良执料鬪领异标新忙急邈远摩抚佥人七献启召劝来忍诟筛选折当审曲面势使风守道安贫输亏疏弃黍豚私有观念屯蹶否塞韡炜五经解元涎缕小拍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