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 同心共膽 ”。
“同心合膽”是一個漢語成語,拼音為tóng xīn hé dǎn,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基本含義
指心意相同,膽量相合,形容人與人之間團結一緻、共同為同一目标努力的精神狀态。
出處與典故
最早出自明代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八十八回:“若丞相肯放回去,就當招安本部人馬,同心合膽,方可歸順。” 此處強調團結歸順的重要性。
用法與結構
擴展解釋
成語強調心志與行動的統一,不僅要求思想一緻,還需有共同承擔風險的勇氣。例如明代馮夢龍《警世通言》第三十一卷中的例句:“娘子須将好言勸丈夫,同心合膽,共做人家。” 體現家庭中共同承擔責任的寓意。
近義與關聯詞
與“同心協力”“同舟共濟”等成語含義相近,但更側重“膽量相合”的果敢精神。
總結來看,這一成語既可用于描述團隊合作、家庭關系,也可延伸至國家或集體的團結精神,核心在于心志與勇氣的雙重契合。
同心合膽是一個含義豐富的詞語,形容人們互相團結一心、勇敢無畏地迎接困難和挑戰。
該詞由兩個字組成,分别是“同”和“心合膽”。
“同”的部首是口,總筆畫數為7;“心”的部首是心,總筆畫數為6;“合”的部首是口,總筆畫數為6;“膽”的部首是肉,總筆畫數為10。
這個詞的來源最早可以追溯到《論語·公冶長》一篇,其中有“同心而協力,故勝異軍而不攻自營”的記載。而在《韓非子·馬蹄》一篇中,也曾出現了“心合膽也,古之至德也”這樣的描述。
繁體字中,“同心”兩字的寫法與簡體字一緻。而“合膽”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合膽」。
古時候,同心合膽這幾個字的寫法稍有不同。其中,“同”字在篆書中寫作“同”,在隸書中寫作“同”,在楷書中寫作“同”。而“心”字在篆書中寫作“忄”,在隸書中和楷書中寫作“心”。同理,其他兩個字也有類似的變化。
以下是幾個例句,來展示同心合膽的用法:
1. 在困境中,我們必須同心合膽,共度難關。
2. 這個團隊同心合膽、共同努力,終于取得了***************。
組詞:同心協力、膽大心細、同仇敵忾、合作無間。
近義詞:齊心協力、齊心合力。
反義詞:各自為戰、意見不合。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