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樂器。 漢 舞铙形制上圓下方、下作疏棂,内含銅丸,稱為舌,舞動有聲。參閱 宋 呂大臨 《博古圖·漢舞铙圖》。
"舞铙"是中國古代的一種樂器,其具體含義可通過以下要點說明:
基本形制與結構
漢代的舞铙整體呈上圓下方的獨特造型,底部設計為疏棂(镂空或格栅狀結構),内部放置銅丸,稱為"舌"()。這種結構使其兼具禮器與樂器的雙重屬性。
發聲原理
通過舞動或搖晃铙體,内部的銅丸撞擊铙壁産生聲響,屬于搖奏體鳴樂器。其發聲效果與節奏控制依賴于使用者的動作幅度和頻率。
曆史記載
宋代呂大臨在《博古圖·漢舞铙圖》中對此器有詳細圖文記錄,表明其在漢代禮儀、祭祀或舞蹈表演中具有特殊功能()。
文化用途推測
結合形制特征,推測可能用于宮廷雅樂、祭祀儀式或武舞伴奏,兼具視覺表演與聽覺效果的雙重表現力。其名稱中的"舞"字,暗示了與舞蹈動作的配合關系。
建議需要專業研究的讀者查閱《博古圖》原典或漢代樂舞考古資料以獲取更準确的複原信息。
《舞铙》(wǔ ráo)是指舞蹈中使用銅钹作為伴奏的一種表演形式。在音樂和舞蹈結合的過程中,舞者一邊跳舞一邊揮舞銅钹,發出清脆的聲音,以增加舞蹈表演的魅力和藝術感染力。
《舞铙》這個詞由兩個漢字組成,分為“舞”和“铙”兩個部分。其中,“舞”是左右結構的漢字,它的部首是“舛”,總筆畫數為11;“铙”是左右結構的漢字,它的部首是“钅”,總筆畫數為11。
《舞铙》這個詞的來源可追溯到中國古代,它起初是指一種舞蹈形式,後來演變成了現代舞蹈的一種表演方式。在繁體字中,舞铙的寫法為「舞鐃」。
在古代,舞铙的漢字寫法有所不同。舞的古代寫法為「蘊」,表示舞蹈的動作;铙的古代寫法為「鐃」,表示一種古代樂器。古時候的人們通過這兩個漢字的結合,來表達舞蹈中樂器和動作的結合。
1. 欣賞着舞蹈家優美的舞姿和銅钹的清脆聲音,觀衆們陶醉在《舞铙》的藝術世界中。
2. 今晚的演出将會有一支精彩絕倫的《舞铙》節目,敬請期待!
舞蹈、舞者、表演、伴奏、藝術、節目
銅钹舞、鑼舞
靜态舞蹈、無伴奏舞蹈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