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慢愚的意思、慢愚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慢愚的解釋

遲鈍無知。 漢 司馬相如 《長門賦》:“伊予志之慢愚兮,懷貞慤之懽心。”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慢愚”是一個相對生僻的古典漢語詞彙,主要用于形容人的性情或狀态。其核心含義可以從字義和古籍用例兩方面進行解釋:

  1. 字義拆解與核心含義:

    • 慢:本義有“怠惰”、“遲緩”、“輕忽”、“傲慢”等意。在此詞中,主要取“怠惰遲緩”或“輕忽不敏”之意。
    • 愚:本義為“愚笨”、“遲鈍”、“不明事理”。
    • 合義:“慢愚”結合了“慢”的怠惰、遲緩、不警醒與“愚”的遲鈍、不明事理,整體形容一個人性情遲鈍、反應遲緩、不夠機敏,甚至顯得有些愚笨、懵懂的狀态。它強調的是一種缺乏敏銳性和積極主動性的精神面貌。
  2. 古籍用例佐證:

    • 《漢書·息夫躬傳》:這是“慢愚”最著名的出處。原文為:“左将軍公孫祿、司隸鮑宣皆外有直項之名,内實騃不曉政事。諸曹以下仆遫不足數。卒有強弩圍城,長戟指阙,陛下誰與備之?如使狂夫嘄謼于東崖,匈奴飲馬于渭水,邊竟雷動,四野風起,京師雖有武蜂精卒,未有能窺左足而先應者也。軍書交馳而輻湊,羽檄重迹而押至,小夫慁臣之徒愦眊不知所為,其有犬馬之決者,仰藥而伏刃,雖加夷滅之誅,何益禍敗之至哉!” 其中“小夫慁臣之徒愦眊不知所為”一句,唐代顔師古注曰:“愦眊,不明也。一曰愦,亂也;眊,慢愚也。言皆昏亂慢愚。” (漢書·息夫躬傳 - 國學導航)。 顔師古用“慢愚”解釋“眊”,并指出“愦眊”整體意為昏亂不明、愚鈍遲緩。此例生動描繪了面臨緊急軍情時,那些昏聩無能、反應遲鈍的臣僚手足無措的狀态。
    • 《資治通鑒·漢紀二十五》:在記載同一事件時,《資治通鑒》引用了息夫躬的上書,内容與《漢書》所載高度相似,同樣包含“小夫慁臣之徒愦眊不知所為”之語。司馬光雖未直接注解“慢愚”,但此語境與《漢書》一緻,印證了該詞在描述昏聩無能時的用法 (資治通鑒·漢紀二十五 - 國學大師)。

“慢愚”一詞,源于古典文獻,由“慢”(怠惰遲緩)與“愚”(愚笨遲鈍)複合而成,核心含義是指人性情遲鈍、反應遲緩、懵懂不明事理,缺乏機敏和警覺性的狀态。它常帶有貶義,用于形容人在關鍵時刻或面對複雜局面時表現出的無能、昏聩。其最經典的出處和例證見于《漢書·息夫躬傳》中息夫躬的上書及顔師古的注解,用以描述昏庸臣僚在危機面前的束手無策。

網絡擴展解釋

“慢愚”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來源解析如下:

基本釋義

慢愚(màn yú)指遲鈍無知,形容人反應遲緩且缺乏智慧。該詞由“慢”(遲鈍、冷淡)和“愚”(愚笨)兩個語素構成,強調智力與行動力的雙重不足。


出處與經典用例

最早見于漢代司馬相如的《長門賦》:“伊予志之慢愚兮,懷貞慤之懽心。”此處通過自謙的語氣,表達主人公因“遲鈍愚笨”而未能保全情感的遺憾。


字義分解

    • 本義:速度低、遲緩(如“慢車”“慢走”)。
    • 引申義:态度冷淡、傲慢(如“怠慢”“傲慢”)。
    • 本義:愚笨、缺乏智慧(如“愚人”“愚昧”)。
    • 謙辭:用于自稱(如“愚見”“愚兄”)。

現代用法

現代漢語中,“慢愚”已非常用詞彙,多出現在古文解析或文學研究中。其近義表達可替換為“愚鈍”“遲鈍”等,但需注意語境適配性。

若需進一步探究古文語境或相關例句,可參考《長門賦》原文及漢賦研究資料。

别人正在浏覽...

白彜杯水車薪誖語步線行針才謀唱喝池鏡出雇純厚初戰翠被大恩大德當今無輩睹着知微耳倕飛沖鋒發韻流風媚汞燈公畦供求孤行己見幌動慧捷惑志虎貔津寄禁垧摳衣蘭堂老天隔不了一層紙燎漿泡臨使蠻氣莫奈何配貳披緘平阡謙馴前韻奇南香慶賜清清冷冷窮涸三顧識辨拾漏子失落感說客順筊廋疏肅靜騰薄退避三舍頽玉網漁具香傳掀然小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