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terpreter] 舊指翻譯人員
(1).交際往來之事。《周禮·秋官·掌交》:“掌邦國之通事而結其交好。” 鄭玄 注:“通事,謂朝覲聘問也。”
(2).通報傳達。 漢 劉向 《新序·雜事二》:“ 靖郭君 欲城 薛 ,而客多以諫,君告謁者,無為客通事。”
(3).官名。掌管呈遞奏章、傳達皇帝旨意等事。《南史·恩倖傳序》:“于時舍人之任,位居九品, 江 左置通事郎,管司詔誥,其後郎還為侍郎,而舍人亦稱通事。”《元史·百官志五》:“譯史、通事、知印各二人。”
(4).舊指翻譯人員。《新五代史·晉出帝紀》:“甲辰, 契丹 使通事來。”《官場現形記》第五二回:“那個買礦的洋人又來了,後頭還跟着一個通事。” 清 祁兆熙 《出洋見聞瑣述》:“公餘之暇,再學英文三年之久,能将關單自譯,無用通事。”
通事是漢語中具有多重含義的曆史詞彙,主要包含以下三層釋義:
一、翻譯人員(動詞性職務) 古代指負責語言翻譯的專職人員,相當于現代翻譯官。此用法可追溯至元代文獻,如《元史》記載的"怯裡馬赤"即為蒙古語對通事的稱呼。明清時期,通事在外交、商貿活動中承擔重要角色,負責中外文書傳遞和口語翻譯(來源: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二、行政事務官(名詞性職位) 在特定曆史階段指代處理公務的官吏,如《南齊書·倖臣傳》所述:"領武官有制局監,領器仗兵役,亦用寒人被恩幸者。及梁、陳,制度有……中書通事舍人",此處通事指掌管文書奏章的官職(來源:漢典網《漢語大詞典》)。
三、溝通媒介(抽象概念) 引申為溝通雙方的中介事務,明代張居正《陳六事疏》中"蓋天下之事,不難于立法,而難于法之必行"即強調通事在政令傳達中的關鍵作用(來源: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古籍庫)。該詞在現代漢語中已演變為"通譯",特指專業翻譯行為。
“通事”是一個多義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曆史語境中有所演變,主要包含以下幾層解釋:
指國家間的外交或日常交往事務。最早見于《周禮·秋官·掌交》:“掌邦國之通事而結其交好。”,此處的“通事”即指朝觐、聘問等外交活動。
漢代起,“通事”也指代為傳達信息的行為。如《新序·雜事二》記載,靖郭君通過“谒者”(傳達人員)控制賓客進谏,即“無為客通事”,體現了其作為溝通中介的職能。
古代官職之一,負責呈遞奏章、傳達皇帝旨意等事務。例如:
明清時期,“通事”常指負責中外語言溝通的翻譯人員,尤其在廣州等通商口岸,協助處理外貿和外交事務。如《文明小史》提到通事為外國人傳譯,搜狗百科則詳細描述其在中外交流中的實際作用。
“通事”在不同曆史階段的核心職能有所變化:早期側重外交事務,後衍生出官職和翻譯職能,尤其在清朝“一口通商”背景下,成為中外貿易的關鍵角色。需注意,現代漢語中該詞已較少使用,多作為曆史術語出現。
八方支持百煉邊氛伯封步打朝音匆匆寸積铢累呆賬倒了架點照抵消端懿軬客犯由牌風師膏臊高俎宮衛杭絕橫人荒火解衣般礴緊箍咒穽淵靳令擊鐘鼎食句攔克商操科威特口達誇說連心瞭如觀火令婦靈韶離棄六州歌頭縷解黴爛沒平仄迷津民族共同語靡然從風漂墊榷場入眼沈俊使棒食貢手高眼低説頭殊異彈冠藤本植物晩紅鄉郡香煤絃栝西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