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terpreter] 舊指翻譯人員
(1).交際往來之事。《周禮·秋官·掌交》:“掌邦國之通事而結其交好。” 鄭玄 注:“通事,謂朝覲聘問也。”
(2).通報傳達。 漢 劉向 《新序·雜事二》:“ 靖郭君 欲城 薛 ,而客多以諫,君告謁者,無為客通事。”
(3).官名。掌管呈遞奏章、傳達皇帝旨意等事。《南史·恩倖傳序》:“于時舍人之任,位居九品, 江 左置通事郎,管司詔誥,其後郎還為侍郎,而舍人亦稱通事。”《元史·百官志五》:“譯史、通事、知印各二人。”
(4).舊指翻譯人員。《新五代史·晉出帝紀》:“甲辰, 契丹 使通事來。”《官場現形記》第五二回:“那個買礦的洋人又來了,後頭還跟着一個通事。” 清 祁兆熙 《出洋見聞瑣述》:“公餘之暇,再學英文三年之久,能将關單自譯,無用通事。”
“通事”是一個多義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曆史語境中有所演變,主要包含以下幾層解釋:
指國家間的外交或日常交往事務。最早見于《周禮·秋官·掌交》:“掌邦國之通事而結其交好。”,此處的“通事”即指朝觐、聘問等外交活動。
漢代起,“通事”也指代為傳達信息的行為。如《新序·雜事二》記載,靖郭君通過“谒者”(傳達人員)控制賓客進谏,即“無為客通事”,體現了其作為溝通中介的職能。
古代官職之一,負責呈遞奏章、傳達皇帝旨意等事務。例如:
明清時期,“通事”常指負責中外語言溝通的翻譯人員,尤其在廣州等通商口岸,協助處理外貿和外交事務。如《文明小史》提到通事為外國人傳譯,搜狗百科則詳細描述其在中外交流中的實際作用。
“通事”在不同曆史階段的核心職能有所變化:早期側重外交事務,後衍生出官職和翻譯職能,尤其在清朝“一口通商”背景下,成為中外貿易的關鍵角色。需注意,現代漢語中該詞已較少使用,多作為曆史術語出現。
《通事》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指能夠很好地進行交流、溝通、傳遞信息的人或物。
《通事》是由部首“口”和“工”組成的,其中“口”是由3畫構成,“工”是由3畫構成。
《通事》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字,它最早是從象形字“口”的形态進化而來的。在演變的過程中,“口”逐漸變形為現在的樣子,表示溝通、交流。
《通事》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通事」。
在古代漢字中,《通事》的寫法與現代稍有不同。其中,“通”字在古代寫法中,「田」放在上方,下面有橫撇,寫成「」;而“事”字則保持現代寫法不變。
1. 他是一位善于溝通的通事,能夠幫助人們解決問題。
2. 這家企業擁有一支通事團隊,确保信息的暢通傳遞。
1. 通訊:表示信息傳遞的行為或方式。
2. 通話:指通過媒介進行交流、說話。
3. 通信:指通過網絡、電子設備等進行信息傳遞。
1. 傳達:指将信息從一方傳遞到另一方。
2. 溝通:指雙方或多方之間進行交流、相互聯絡。
1. 隔閡:指相互間的不理解,無法進行有效的交流。
2. 斷絕:指彼此間聯繫中斷,無法進行信息傳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