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弄棒習武。《清平山堂話本·楊溫攔路虎傳》:“這人是個使棒的,姓 李 名 貴 ,渾名叫做 山東夜叉 。”《清平山堂話本·楊溫攔路虎傳》:“ 馬都頭 問道:‘員外在哪裡?’茶博士道:‘在裡面使棒。’”
“使棒”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讀音:shǐ bàng(注音:ㄕˇ ㄅㄤˋ)
含義:指“弄棒習武”,即練習或使用棍棒類武器的武術技能。該詞常見于古代文獻,如宋代話本《楊溫攔路虎傳》中描述人物李貴為“山東夜叉”,并提到“在裡面使棒”的情景。
武術場景:
多用于描述習武者的動作或身份,例如:“這人是個使棒的,姓李名貴”(《清平山堂話本》),表明李貴擅長棍棒類武術。
曆史背景:
該詞反映了古代武術文化的特點,常見于宋元話本等通俗文學中,可能與民間武藝表演或江湖人物相關。
部分非權威來源(如、5)提到“使棒”可比喻“産生積極效果”,例如形容某人能力出衆或方法有效。但此用法缺乏古籍或權威詞典支持,可能為現代非正式引申。
推薦釋義:以“弄棒習武”為核心含義,屬于古代武術相關詞彙。
注意:若需引用引申義,建議結合具體語境并标注來源可靠性差異。
使棒是一個中文詞組,意為使用手中的棒或棍子進行擊打或懲罰的行為。常常用來形容對某人進行體罰或懲罰。
使棒的拆分部首:扌木
使棒的總筆畫數:9畫
使棒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社會,當時使用棒子作為一種常見的懲罰工具。人們往往會使用棒子來打擊犯罪分子或處罰不聽話的孩子、仆人等。隨着時間的推移,使棒逐漸被引申為一種比喻,用來表示嚴厲的懲罰或打擊某人,無論是否真正使用棒子。
使棒的繁體字為「使棒」。
在古時候,「使棒」的寫法和現在基本相同,沒有發生太大的變化。
1. 他犯了錯,被父親使棒教訓了一頓。
2. 那個頑皮的男孩總是被老師使棒。
使鞭、使棍、使刑、使刀
擊打、責打、懲罰、體罰
寬恕、寬宥、赦免、原諒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