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terpreter] 旧指翻译人员
(1).交际往来之事。《周礼·秋官·掌交》:“掌邦国之通事而结其交好。” 郑玄 注:“通事,谓朝覲聘问也。”
(2).通报传达。 汉 刘向 《新序·杂事二》:“ 靖郭君 欲城 薛 ,而客多以諫,君告謁者,无为客通事。”
(3).官名。掌管呈递奏章、传达皇帝旨意等事。《南史·恩倖传序》:“于时舍人之任,位居九品, 江 左置通事郎,管司詔誥,其后郎还为侍郎,而舍人亦称通事。”《元史·百官志五》:“译史、通事、知印各二人。”
(4).旧指翻译人员。《新五代史·晋出帝纪》:“甲辰, 契丹 使通事来。”《官场现形记》第五二回:“那个买矿的洋人又来了,后头还跟着一个通事。” 清 祁兆熙 《出洋见闻琐述》:“公餘之暇,再学英文三年之久,能将关单自译,无用通事。”
“通事”是一个多义汉语词汇,其含义在不同历史语境中有所演变,主要包含以下几层解释:
指国家间的外交或日常交往事务。最早见于《周礼·秋官·掌交》:“掌邦国之通事而结其交好。”,此处的“通事”即指朝觐、聘问等外交活动。
汉代起,“通事”也指代为传达信息的行为。如《新序·杂事二》记载,靖郭君通过“谒者”(传达人员)控制宾客进谏,即“无为客通事”,体现了其作为沟通中介的职能。
古代官职之一,负责呈递奏章、传达皇帝旨意等事务。例如:
明清时期,“通事”常指负责中外语言沟通的翻译人员,尤其在广州等通商口岸,协助处理外贸和外交事务。如《文明小史》提到通事为外国人传译,搜狗百科则详细描述其在中外交流中的实际作用。
“通事”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核心职能有所变化:早期侧重外交事务,后衍生出官职和翻译职能,尤其在清朝“一口通商”背景下,成为中外贸易的关键角色。需注意,现代汉语中该词已较少使用,多作为历史术语出现。
《通事》是一个汉字词语,意指能够很好地进行交流、沟通、传递信息的人或物。
《通事》是由部首“口”和“工”组成的,其中“口”是由3画构成,“工”是由3画构成。
《通事》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字,它最早是从象形字“口”的形态进化而来的。在演变的过程中,“口”逐渐变形为现在的样子,表示沟通、交流。
《通事》在繁体字中的写法为「通事」。
在古代汉字中,《通事》的写法与现代稍有不同。其中,“通”字在古代写法中,「田」放在上方,下面有横撇,写成「」;而“事”字则保持现代写法不变。
1. 他是一位善于沟通的通事,能够帮助人们解决问题。
2. 这家企业拥有一支通事团队,确保信息的畅通传递。
1. 通讯:表示信息传递的行为或方式。
2. 通话:指通过媒介进行交流、说话。
3. 通信:指通过网络、电子设备等进行信息传递。
1. 传达:指将信息从一方传递到另一方。
2. 沟通:指双方或多方之间进行交流、相互联络。
1. 隔阂:指相互间的不理解,无法进行有效的交流。
2. 断绝:指彼此间联系中断,无法进行信息传递。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