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terpreter] 旧指翻译人员
(1).交际往来之事。《周礼·秋官·掌交》:“掌邦国之通事而结其交好。” 郑玄 注:“通事,谓朝覲聘问也。”
(2).通报传达。 汉 刘向 《新序·杂事二》:“ 靖郭君 欲城 薛 ,而客多以諫,君告謁者,无为客通事。”
(3).官名。掌管呈递奏章、传达皇帝旨意等事。《南史·恩倖传序》:“于时舍人之任,位居九品, 江 左置通事郎,管司詔誥,其后郎还为侍郎,而舍人亦称通事。”《元史·百官志五》:“译史、通事、知印各二人。”
(4).旧指翻译人员。《新五代史·晋出帝纪》:“甲辰, 契丹 使通事来。”《官场现形记》第五二回:“那个买矿的洋人又来了,后头还跟着一个通事。” 清 祁兆熙 《出洋见闻琐述》:“公餘之暇,再学英文三年之久,能将关单自译,无用通事。”
通事是汉语中具有多重含义的历史词汇,主要包含以下三层释义:
一、翻译人员(动词性职务) 古代指负责语言翻译的专职人员,相当于现代翻译官。此用法可追溯至元代文献,如《元史》记载的"怯里马赤"即为蒙古语对通事的称呼。明清时期,通事在外交、商贸活动中承担重要角色,负责中外文书传递和口语翻译(来源: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二、行政事务官(名词性职位) 在特定历史阶段指代处理公务的官吏,如《南齐书·倖臣传》所述:"领武官有制局监,领器仗兵役,亦用寒人被恩幸者。及梁、陈,制度有……中书通事舍人",此处通事指掌管文书奏章的官职(来源:汉典网《汉语大词典》)。
三、沟通媒介(抽象概念) 引申为沟通双方的中介事务,明代张居正《陈六事疏》中"盖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即强调通事在政令传达中的关键作用(来源: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古籍库)。该词在现代汉语中已演变为"通译",特指专业翻译行为。
“通事”是一个多义汉语词汇,其含义在不同历史语境中有所演变,主要包含以下几层解释:
指国家间的外交或日常交往事务。最早见于《周礼·秋官·掌交》:“掌邦国之通事而结其交好。”,此处的“通事”即指朝觐、聘问等外交活动。
汉代起,“通事”也指代为传达信息的行为。如《新序·杂事二》记载,靖郭君通过“谒者”(传达人员)控制宾客进谏,即“无为客通事”,体现了其作为沟通中介的职能。
古代官职之一,负责呈递奏章、传达皇帝旨意等事务。例如:
明清时期,“通事”常指负责中外语言沟通的翻译人员,尤其在广州等通商口岸,协助处理外贸和外交事务。如《文明小史》提到通事为外国人传译,搜狗百科则详细描述其在中外交流中的实际作用。
“通事”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核心职能有所变化:早期侧重外交事务,后衍生出官职和翻译职能,尤其在清朝“一口通商”背景下,成为中外贸易的关键角色。需注意,现代汉语中该词已较少使用,多作为历史术语出现。
摆列百无一用宝蓝北戴河笔干猜毁猜觉操戈骋辨麤蠢答策颠人吊脚楼彫蓬帝闲逗留多口凫绎给传火赫湱湱奬知警策静襟金口玉言就席决决隽雅兰检老丫头绿灯绿衣使者妙楷台靡所适从牧羝爬梳洗剔毗沙门天王鄱湖潜窃阳剽佥宪人彝荣秀散地少阴沈靖申句世儒狮子贪邪庭谒铜雀脱亡歪充瓦解星散晚嫁相矜香林八节现如今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