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铜雀瓦的意思、铜雀瓦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铜雀瓦的解释

铜雀台 的瓦。后人取而制为砚,因代指砚台。 宋 何薳 《春渚纪闻·铜雀台瓦》:“ 相州 , 魏武 故都。所筑 铜雀臺 ,其瓦初用铅丹杂胡桃油捣治火之,取其不渗,雨过即乾耳。后人於其故基,掘地得之,鑱以为研,虽易得墨而终乏温润,好事者但取其高古也。” 元 刘永之 《寄淦州友人》诗:“古砚自磨铜雀瓦,坐氊还叠罽宾羭。” 明 谢肇淛 《五杂俎·物部四》:“铜雀瓦虽奇品,然终燥烈易乾。乃其发墨,倍于端矣。”亦称“ 铜臺瓦 ”。 清 陈维崧 《还京乐·万红友为香奁诗三十首用填此阕寄跋卷尾》词:“恰翠承朱亚,澄心纸镇铜臺瓦。”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铜雀瓦是特指中国三国时期曹操所建铜雀台上所使用的建筑用瓦。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一、文物属性与历史背景

铜雀瓦是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约公元210年)邺城铜雀台建筑的实物遗存。铜雀台为曹操统一北方后营建的"三台"(铜雀、金虎、冰井)之一,象征政治权力与文化中心。其瓦当因台得名,属高等级宫廷建材,见证汉魏建筑技艺与历史变迁。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邺城考古发掘报告》

二、文化象征与文学意象

唐代起,"铜雀瓦"成为怀古诗文的核心意象。杜甫《铜雀台》以"玉座凄凉游帝京,悲歌一曲为君倾"暗喻朝代兴衰,杜牧《赤壁》"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更将其符号化为权力象征。宋明文人则多借瓦砚抒怀古幽情。

来源:《全唐诗》卷二百一十八(中华书局点校本)

三、工艺特征与实物考据

据现存实物与文献,铜雀瓦多为灰陶质,部分表面施青釉,瓦当纹饰以云纹、兽面为主。因年代久远,真品稀少,宋代已有仿制瓦砚之风。明代高濂《遵生八笺》载其"质细而坚,研磨如砥",成为文人珍视的文房雅器。

来源:故宫博物院编《中国古代建筑瓦当研究》

四、现代研究与遗存保护

当代考古证实,河北临漳邺城遗址出土的绳纹板瓦、卷云纹半瓦当等属铜雀台建筑构件。经碳十四测定与成分分析,其烧制温度达1000℃以上,印证《魏都赋》"陶甄甄陶"的工艺记载。

来源:《文物》期刊2018年第5期《邺城铜雀三台遗址新发现》

"铜雀瓦"兼具历史文物、文学符号与工艺标本三重内涵,是研究汉魏建筑史、社会文化及物质文明的重要载体。

网络扩展解释

“铜雀瓦”是一个具有历史与文化双重内涵的词汇,其核心含义及相关信息可综合如下:

一、词义解释

“铜雀瓦”原指铜雀台的瓦片。铜雀台为东汉末年曹操在邺城(今河北临漳)修建的著名建筑,其瓦片因材质特殊(铅丹混合胡桃油烧制),具有防水性强的特点()。后人将铜雀台遗址的瓦片加工制成砚台,因此“铜雀瓦”也代指砚台()。


二、历史背景与用途

  1. 制作工艺:铜雀瓦以铅丹、胡桃油等材料混合烧制,质地密实,“雨过即干,不易渗水”()。
  2. 转为砚台:宋代起,人们将铜雀台遗址的瓦片雕刻成砚(称“铜雀瓦砚”)。其优点是“发墨快”,但缺点是质地干燥缺乏温润感,更多作为收藏品()。
  3. 文化象征:铜雀瓦砚因承载三国历史,被视为高古风雅的文房珍品,如元人刘永之诗云“古砚自磨铜雀瓦”,即体现其文人意象()。

三、概念辨析


四、文学与收藏价值

铜雀瓦砚在诗词中被赋予怀古意蕴,如明代谢肇浙评价其“虽燥烈易乾,发墨倍于端砚”()。但因存世稀少,真品多藏于博物馆,民间收藏需谨慎鉴别。

如需进一步了解铜雀台遗址或砚台工艺,可参考历史文献或考古研究资料。

别人正在浏览...

阿娘杯池涔灂铲土机逞恶窜乱村情淡灾捣蛋得兼雕墙冬爱镦短浮根扞戾閤下拱候钩撢遘时好比红一字回冈礁砂叫啸荆冠救焚科钞口陈旷世奇才乐童亮私龙甲路冲履霜坚冰慢藏诲盗抹面南僞泮宫启求乞墅人影荣级蹂轹赛娘赏赠山穷水絶声振林木适巧识文谈字顺声肃然起敬通进歪货王舍妄死伟观庠生显録嚣凌写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