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石磨上用來轉動磨盤的銅制磨杆。 元 關漢卿 《金線池》第一折:“這紙湯瓶再不向紅罏頓,鐵煎盤再不使清油混,銅磨笴再不把頑石運。” 元 石德玉 《曲江池》第二折:“從今後鐵銚盤少去煎,銅磨笴再休轉。”
“銅磨笴”是一個古代器具名稱,具體含義及用法如下:
銅磨笴(拼音:tóng mó gǎn)指石磨上用來轉動磨盤的銅制磨杆,屬于傳統農具或生活工具的一部分。其名稱由三字構成:
該詞多見于元代戲曲作品,例如:
部分網絡資料誤将其歸為“四字成語”,但權威典籍(如《漢典》)僅定義為具體器物,并無成語用法記載。
《銅磨笴》(tóng mó diān)是一個詞語,意指使用銅制的圓形磨盤或石磨。它通常用于古代制造工藝、農田耕作和食品加工等領域。
《銅磨笴》由三個部首組成:金(銅)、石(磨)和竹(笴)。其中,部首金表示與金屬有關,部首石表示與石頭有關,部首竹表示與竹子有關。
《銅磨笴》總共有17個筆畫,其中金部首2畫,石部首5畫,竹部首10畫。
《銅磨笴》這個詞來源于古代生活中的實際器物。在古代,銅制品常見于各種工具和器物中,而銅磨盤屬于其中之一。它被用來磨碎和研磨食物,如谷物、豆類等。
《銅磨笴》的繁體字為「銅磨箪」。
在古時候,漢字的書寫方式常常會有所變化。《銅磨笴》古時候的寫法可能與現代稍有不同,但基本上仍保留了其詞義和構造的核心。
1. 農民使用銅磨笴磨碎谷物,以制作面粉。
2. 在古代,銅磨笴被廣泛應用于食品加工和手工産業。
銅磨石、銅笴子、銅器、磨盤
銅磨石、銅磨碾、銅磨盤
木磨石、砂磨盤、心磨笴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