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的意思、郭沫若的詳細解釋
郭沫若的解釋
郭沫若(1892-1978) : 作家,曆史學家,考古學家,社會活動家。原名郭開貞,四川樂山人。1914年留學日本。1921年參與組織創造社。1923年回國。曾參加北伐戰争和南昌起義。1927年加入中國 * 黨。1928年旅居日本,其間從事中國古代史、甲骨文和金文的研究。抗戰期間任*********政府軍事*********政治部第三廳廳長。建國後曾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院長、全國******副主席。著有詩集《女神》,曆史劇《王昭君》、《屈原》、《棠棣之花》、《蔡文姬》及散文、小說、曆史、考古學著作等。有《郭沫若全集》。是中國新文學的奠基者。
詞語分解
- 郭的解釋 郭 ō 城外圍着城的牆:城郭。“爺娘聞女來,出郭相扶将”。 物體的外框或外殼。 姓。 筆畫數:; 部首:阝;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郭沫若(1892-1978),本名郭開貞,字鼎堂,是中國現代著名文學家、曆史學家、考古學家、社會活動家。其名字“沫若”取自故鄉四川樂山的兩條河流——沫水(大渡河古稱)與若水(雅砻江古稱),象征對故土的眷戀與文化根源的追溯。
一、本義溯源
據《現代漢語詞典》(第七版),“郭”為姓氏,“沫若”為專名,屬複合詞。其中“沫”古義指水面浮沫,引申為潤澤;“若”有“如”“順”之意,合稱寓意“如河流般滋養文明”。該命名體現中國傳統文化中“以地銘志”的命名習俗。
二、引申義項
作為文化符號,“郭沫若”在漢語語境中引申為三重身份:
- 新文學奠基者
創作《女神》《屈原》等開中國浪漫主義詩歌與曆史劇先河,确立白話文運動典範(據《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國文學卷》)。
- 甲骨金文研究權威
著《甲骨文字研究》《兩周金文辭大系》,創立甲骨學系統考釋方法,被學界譽為“甲骨四堂”之一。
- 社會科學組織者
首任中國科學院院長,主持《中國史稿》編撰,推動敦煌學、簡牍學學科建設(參見《二十世紀中國學術史》)。
三、文化象征義
其名在當代漢語中衍生出特殊文化内涵:
- 學術創新象征:如“郭沫若獎”成為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最高榮譽獎學金。
- 文化批判載體:部分研究以其生平反思知識分子與時代關系(參考《中國現代思想史論》)。
- 曆史評價複合體:官方評價為“革命文化巨人”,學界對其晚節存在多元讨論(見《中華民國史人物列傳》)。
據鄧小平題詞:“郭沫若同志是為共産主義奮鬥終生的堅貞不渝的革命家和卓越的無産階級文化戰士”。其名字已納入《辭海》曆史人物詞條,成為20世紀中國文化的标志性符號之一。
參見:
- 《女神》(1921)中的自我抒寫
- 《李白與杜甫》(1971)的史學争議
- 中國郭沫若研究會官網檔案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
郭沫若(1892-1978)是中國現代著名的文學家、曆史學家和社會活動家,其生平與成就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概括:
一、基本信息
原名郭開貞,字鼎堂,號尚武,出生于四川樂山沙灣鎮。筆名“沫若”取自家鄉的兩條河流——沫水(大渡河)和若水(雅砻江)。
二、多重身份與成就
-
文學領域
- 中國新詩奠基人之一,代表詩集《女神》開創了自由體白話新詩風格。
- 曆史劇創作先驅,作品如《屈原》《棠棣之花》《蔡文姬》等,将曆史題材與時代精神結合。
- 被鄧小平稱為繼魯迅之後“我國文化戰線上又一面光輝的旗幟”。
-
學術研究
- 甲骨文與金文研究權威,與羅振玉、王國維、董作賓并稱“甲骨四堂”。
- 著有《中國古代社會研究》《甲骨文字研究》等,推動中國古文字學與考古學發展。
-
社會活動
- 1927年加入中國共産黨,曾參與北伐戰争、南昌起義。
- 抗戰期間任國民黨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第三廳廳長,負責文化宣傳工作。
- 建國後曆任中國科學院首任院長、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長、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等職。
三、代表作品與遺産
- 文學:《郭沫若全集》《女神》《屈原》。
- 學術:《中國史稿》《蔔辭通纂》。
- 其跨領域的貢獻被稱為“百科全書式”成就,影響深遠。
四、補充信息
- 早年留學日本九州帝國大學,1928年因通緝流亡日本期間完成多項重要研究。
- 1978年病逝于北京,享年86歲。
如需進一步了解其作品或曆史細節,可參考權威傳記或學術著作。
别人正在浏覽...
百依百隨閉經兵噪簿決不脫長挑吃巧蟲螟仇貨出爐銀出學調聲東吳招親,弄假成真敦詩說禮二三其德鲂鳏吠尨腹實高塵谷谷呱閨衽含嚬诃伽國懷慕化域華爪戒刀京鎮晉晉然晉明眷賞郎才女姿厲崇厲精更始荔枝奴鹿鹿麥餌馬薊聘享鋪揚潛穎情投契合齊暾果羣口饪餗森嚴山城善譚首術樹梢肆兇駝脂外祖猥惰五考烏靴鄉賤卸車謝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