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郭沫若的意思、郭沫若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郭沫若的解釋

郭沫若(1892-1978) : 作家,曆史學家,考古學家,社會活動家。原名郭開貞,四川樂山人。1914年留學日本。1921年參與組織創造社。1923年回國。曾參加北伐戰争和南昌起義。1927年加入中國 * 黨。1928年旅居日本,其間從事中國古代史、甲骨文和金文的研究。抗戰期間任*********政府軍事*********政治部第三廳廳長。建國後曾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院長、全國******副主席。著有詩集《女神》,曆史劇《王昭君》、《屈原》、《棠棣之花》、《蔡文姬》及散文、小說、曆史、考古學著作等。有《郭沫若全集》。是中國新文學的奠基者。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郭沫若(1892-1978)是中國現代著名的文學家、曆史學家和社會活動家,其生平與成就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概括:

一、基本信息

原名郭開貞,字鼎堂,號尚武,出生于四川樂山沙灣鎮。筆名“沫若”取自家鄉的兩條河流——沫水(大渡河)和若水(雅砻江)。

二、多重身份與成就

  1. 文學領域

    • 中國新詩奠基人之一,代表詩集《女神》開創了自由體白話新詩風格。
    • 曆史劇創作先驅,作品如《屈原》《棠棣之花》《蔡文姬》等,将曆史題材與時代精神結合。
    • 被鄧小平稱為繼魯迅之後“我國文化戰線上又一面光輝的旗幟”。
  2. 學術研究

    • 甲骨文與金文研究權威,與羅振玉、王國維、董作賓并稱“甲骨四堂”。
    • 著有《中國古代社會研究》《甲骨文字研究》等,推動中國古文字學與考古學發展。
  3. 社會活動

    • 1927年加入中國共産黨,曾參與北伐戰争、南昌起義。
    • 抗戰期間任國民黨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第三廳廳長,負責文化宣傳工作。
    • 建國後曆任中國科學院首任院長、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長、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等職。

三、代表作品與遺産

四、補充信息

如需進一步了解其作品或曆史細節,可參考權威傳記或學術著作。

網絡擴展解釋二

<正文>

《郭沫若》這個詞的意思

《郭沫若》是指中國近現代著名詩人、文學家郭沫若的名字。

拆分部首和筆畫

《郭沫若》的拆分部首為:“阝”(阜)和“水”,拆分筆畫為:“14”(阝,5畫;水,9畫)。

來源

郭沫若(1892年-1978年)是中國近現代文學史上的傑出人物,他的作品涉及詩歌、散文、劇本等多個領域,對中國文學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他的名字《郭沫若》由其本人所自取。

繁體字形式

《郭沫若》這個名字在繁體字中的書寫形式為「郭沫若」。

古時候漢字寫法

《郭沫若》這個名字在古代漢字寫法中沒有明确的寫法,因為郭沫若是近現代人物,其名字的書寫形式與古代不同。

例句

郭沫若的作品中充滿了濃厚的愛國情懷。

組詞

- 郭公(指郭沫若的尊稱,也可以指其他姓氏為“郭”的尊稱) - 沫若(指郭沫若) - 郭沫若作品(指郭沫若的文學作品)

近義詞

郭沫若的近義詞可以是“郭公”,尊稱郭沫若的敬意。

反義詞

郭沫若的反義詞可以是“其他人物姓名”,如*********、魯迅等。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