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迎合于世俗。 明 高啟 《妫蜼子歌》:“不詰曲以媚俗,不偃蹇而淩尊。” 秦牧 《藝海拾貝·酷肖》:“ 齊白石 就說過這樣的話:‘作畫妙在似與不似之間,太似為媚俗,不似為欺世。’”
“媚俗”是一個多維度概念,其核心含義可概括為過度迎合世俗或大衆趣味,放棄獨立判斷與尊嚴的行為或态度。以下從不同角度展開解釋:
詞源
該詞最早見于明代高啟《妫蜼子歌》:“不诘曲以媚俗,不偃蹇而淩尊”,原指不扭曲自我以讨好世俗。現代含義更強調對大衆低級趣味的刻意逢迎。
核心特征
藝術批評中的“媚俗”
在書法、繪畫等領域,“媚俗”常指過度追求表面華麗或流行風格,缺乏藝術獨創性。例如趙孟頫的書法曾被批評為“太似為媚俗”(引用自《說文解字》與藝術評論)。
波普藝術與媚俗的争議
安迪·沃霍爾的波普藝術被部分學者視為媚俗的代表,因其以商業符號迎合大衆審美,但也有人認為這是對消費主義的反諷。
米蘭·昆德拉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中指出,政治媚俗通過表演性話語和符號操控情感,本質是“将固有觀念轉化為煽動性口號”。例如某些運動利用集體情緒而非理性構建認同。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領域(如文學批評或藝術史)中的案例,可參考來源中的高權威性網頁。
媚俗(mèi sú)一詞指的是迎合低俗、庸俗的傾向或行為。其包含了對于市井文化、低層人民喜好的過分迎合,以及對于粗俗、庸俗言行的模仿和追求。
媚(女) + 俗(人)
部首:女、亻
媚的筆畫:女(3)
俗的筆畫:人(2)
媚俗一詞的來源并不明确,但可以看出媚和俗兩個字在古代漢語中都有各自的含義。媚在古時的意思為妩媚,指的是女子柔美妩媚的姿态。俗在古代的意思為人民,代表了庶民百姓的形象。
媚和俗在繁體漢字中的寫法分别為媚(媄、嬉)和俗(肅)。
在古代使用繁體字的時代,媚的寫法為「媄」或「嬉」,而俗的寫法為「肅」。
1. 她總是穿得花哨,迎合了市井媚俗的審美。
2. 這個電視節目充斥着低俗的笑話和迎合觀衆口味的内容,完全是一種媚俗的表現。
3. 他不喜歡參與媚俗的娛樂活動,更喜歡獨自閱讀經典文學作品。
媚笑、媚人、媚骨、媚态、二媚(指迎合上司或權貴的行為)
迎合、俗氣、庸俗、淺薄
高雅、典雅、樸實、高尚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