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銅壺。古代一種計時器。 後蜀 顧夐 《獻衷心》詞:“銀釭背,銅漏永,阻佳期。” 宋 司馬光 《和子華招潞公暑飲》:“翦燭添香歡未極,但驚銅漏太悤悤。” 高士其 《時間伯伯》詩:“ 中國 的古人用過銅漏,還有水鐘和 埃及 的乳鐘。”參見“ 刻漏 ”。
“銅漏”是一個漢語詞語,具有以下兩層含義:
基本定義
銅漏即“銅制漏壺”,是古代利用水滴計量時間的工具,又稱“刻漏”或“銅壺滴漏”。其結構通常為銅制容器(形似壺或漏鬥),通過底部小孔滴水,配合刻度标記來測算時間流逝。
工作原理
壺中盛水,水滴勻速漏出,壺内水位下降帶動浮箭指示刻度。例如“銅壺滴漏”一詞直接描述了這一過程。因銅材質耐腐蝕且穩定,成為古代長期使用的計時工具。
文化寓意
因漏壺滴水不停,古人常用“銅漏”比喻時間快速流逝,如成語“銅漏匆匆”,警示人們珍惜光陰。宋代司馬光詩句“但驚銅漏太悤悤”也借此表達對時光易逝的感慨。
相關詞彙擴展
類似表達還有“銅壺刻漏”,均以漏壺的物理特性引申為時間不可逆的哲學概念。
銅漏既是古代科技産物,也是文化符號,兼具實用功能與文學意象。如需進一步了解其結構或曆史演變,可參考《漢典》等權威詞典。
銅漏,是一個漢字詞彙,由兩個部首組成。它的拆分部首是金并木。其中,金表示金屬,木則表示器具。所以,部首金和木合在一起,構成了表示器具的概念。銅漏的整體字形可分解為兩個部分,左邊的部分表示銅,右邊的部分則表示漏。
銅漏的筆畫為12畫。根據字形來看,在古代漢字的發展中,銅漏可能經曆了一些變化。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銅漏的銅字通常以簡化的形式出現:“金”字旁邊會有一個額外的橫杠連接在下方的兩點之間,以示其表達的是銅這一具體材料。
關于銅漏一詞的來源,有一個寓言故事與其相關。相傳古代所用漏器上常有法則标志,其中用銅作的法則标志特别著名。寓言是這樣:齊國一個名叫孟嘗君的國君,在出使别國的途中,意外得到了漏刻,可用漏記時。孟嘗君深知漏器的珍貴,并希望将其保留下來。但他的兒子卻将漏器拿去賣了。後來,賣主遭受兒子的殘害,但兒子卻并未留意漏器的歸屬,以緻“唯有孟嘗君之漏,與兒子無分。”"漏"在古代又有剩餘、慢性的意思,所以,“唯有孟嘗君之漏,與兒子無分。”逐漸成為一個成語,用來形容有東西隻與特定人相關。
在繁體字中,銅漏的寫法保持不變。仍然是由兩個部首組成的,也保留了相同的字形和意義。隻是在筆畫上可能有一些細微的差異。
舉例來說,我們可以用銅漏來組詞。比如,銅漏可以和其他的詞彙組成一句話,如“銅漏滴漏”來表達漏出銅來滴滴答答的聲音。另外,近義詞可以是“銅容”、“畢鹵”等,反義詞則可以是“完備”、“嚴密”等。
銅漏,是一個古老的漢字詞彙,由部首金和木組成,表示一種器具。它的筆畫為12畫,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其中“銅”字通常比較簡化。銅漏一詞的來源與一個寓言故事相關,後來成為一個成語。在繁體字中,銅漏的字形保持不變。我們可以用銅漏組詞,也可以找到它的近義詞和反義詞。銅漏是一個擁有悠久曆史和豐富意義的詞彙。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