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銅壺。古代一種計時器。 後蜀 顧夐 《獻衷心》詞:“銀釭背,銅漏永,阻佳期。” 宋 司馬光 《和子華招潞公暑飲》:“翦燭添香歡未極,但驚銅漏太悤悤。” 高士其 《時間伯伯》詩:“ 中國 的古人用過銅漏,還有水鐘和 埃及 的乳鐘。”參見“ 刻漏 ”。
銅漏是古代中國利用水滴計時的儀器,又稱“漏刻”或“銅壺滴漏”。其核心原理是通過恒定流速的水從銅制容器(漏壺)的小孔中滴出,觀察壺内水位下降的刻度來計量時間。該裝置通常由多級漏壺組成,通過補償水位差保持水流均勻,提高計時精度。作為重要的時間測量工具,銅漏在漢代已廣泛用于天文觀測、軍事調度和日常計時,代表了古代中國在流體力學與精密儀器制造方面的卓越成就。
文化象征意義
銅漏不僅是實用儀器,更被賦予“光陰流逝”的哲學意象。古代文獻常以“銅漏聲催”“漏盡更殘”隱喻時間不可逆,如唐代詩人王建《長門燭》中“秋夜床前蠟燭微,銅壺滴盡曉鐘遲”。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元代多級銅漏壺(圖1),通過四層壺體聯動實現高精度計時,印證了《周禮·夏官》中“挈壺氏掌漏刻”的記載,體現古代國家時間管理體系的成熟。
學術定義參考
注:因部分古籍原文無網絡公開鍊接,來源标注依據《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中國科學技術史》(科學出版社)等權威出版物及博物館實證研究。
“銅漏”是一個漢語詞語,具有以下兩層含義:
基本定義
銅漏即“銅制漏壺”,是古代利用水滴計量時間的工具,又稱“刻漏”或“銅壺滴漏”。其結構通常為銅制容器(形似壺或漏鬥),通過底部小孔滴水,配合刻度标記來測算時間流逝。
工作原理
壺中盛水,水滴勻速漏出,壺内水位下降帶動浮箭指示刻度。例如“銅壺滴漏”一詞直接描述了這一過程。因銅材質耐腐蝕且穩定,成為古代長期使用的計時工具。
文化寓意
因漏壺滴水不停,古人常用“銅漏”比喻時間快速流逝,如成語“銅漏匆匆”,警示人們珍惜光陰。宋代司馬光詩句“但驚銅漏太悤悤”也借此表達對時光易逝的感慨。
相關詞彙擴展
類似表達還有“銅壺刻漏”,均以漏壺的物理特性引申為時間不可逆的哲學概念。
銅漏既是古代科技産物,也是文化符號,兼具實用功能與文學意象。如需進一步了解其結構或曆史演變,可參考《漢典》等權威詞典。
版臿謗論寶地寶書備百姓北門背峞避形慚震赤烏麤戾當依大神動悸怼怒二荒地犯不着犯寡凡鐵法身枸槽子官燈廣衍國企畫虎類狗恍然若失荒塞胡花渾天家急風驟雨矜功自伐錦砌進卮酒櫃攫拏渴吻蠟鼻累氣了不得秣刍袍杖骈臻颦笑契丹文輕狷清越穹旻阙掖喪身折勾時值霜鹗隨陽雁痛責王官危言核論箱笥顯任鹹肉銷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