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童隸的意思、童隸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童隸的解釋

亦作“ 童隷 ”。猶童仆。《後漢書·樊宏傳》:“其營理産業,物無所棄;課役童隷,各得其宜。”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豪爽》:“ 桓石虔 , 司空豁 之長庶也。小字 鎮惡 ,年十七八,未被舉,而童隷已呼為‘鎮惡郎’。”隷,一本作“ 隸 ”。 明 方孝孺 《宗儀》之二:“有士者之子孫不能修身篤行而屈為童隷。”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童隸”是古代漢語中的複合詞,由“童”和“隸”組成,具體含義如下:

詞義解析

  1. 基本含義
    指年幼的仆役或奴仆,即“童仆”。其中:

    • “童”:本義為兒童,引申為未成年的仆役(如“書童”“家童”);
    • “隸”:原指附屬、奴仆,後特指地位低下的服役者(如“皂隸”“奴隸”)。
  2. 文獻例證

    • 《後漢書·樊宏傳》提到“課役童隸,各得其宜”,指管理童仆并合理分配勞役;
    • 南朝《世說新語》記載“童隸已呼為‘鎮惡郎’”,說明童隸在貴族家庭中承擔侍從角色。
  3. 延伸用法
    該詞也用于比喻身份卑微者,如明代方孝孺《宗儀》中“屈為童隸”,暗指士族後代因品行不端淪為仆役。

補充說明

“童隸”在古詩詞中偶有出現,如宋代項安世詩句“童隸輕綸緺”,描繪了仆從的衣着簡樸。需注意,其現代使用已極少見,多見于曆史文獻或文學研究場景。

網絡擴展解釋二

童隸

童隸是一個漢字詞,含義是指年幼的奴隸或童仆。

拆分部首和筆畫

童隸的部首是⺮,共有8個筆畫。

來源

童隸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社會,那個時候童隸是指将年幼的人作為奴隸或仆役使用的制度。這些童隸往往收養或購買自貧窮家庭,被迫從事勞動,成為富有家庭的奴隸。這一制度在古代社會長期存在,直到後來逐漸廢除。

繁體

童隸的繁體字為「童隸」。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童隸的寫法略有不同。童字的舊字形是「⺺彡川」,隸字的舊字形是「⺺文」。

例句

1. 這個富有家庭雇傭了一位童隸作為家仆。
2. 在古代社會,童隸往往受到虐待和剝削。

組詞

童隸的相關詞彙:
1. 童工:指年幼的勞動力。
2. 童仆:指年幼的仆人或傭人。
3. 奴隸:指被他人控制和剝削的人。

近義詞

童隸的近義詞包括童工、童仆、童奴。

反義詞

童隸的反義詞可以是自由、平等等詞彙。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