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童隶的意思、童隶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童隶的解释

亦作“ 童隷 ”。犹童仆。《后汉书·樊宏传》:“其营理产业,物无所弃;课役童隷,各得其宜。”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豪爽》:“ 桓石虔 , 司空豁 之长庶也。小字 镇恶 ,年十七八,未被举,而童隷已呼为‘镇恶郎’。”隷,一本作“ 隶 ”。 明 方孝孺 《宗仪》之二:“有士者之子孙不能修身篤行而屈为童隷。”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童隶”是汉语中一个具有历史色彩的复合词,多用于古代文献语境。该词由“童”和“隶”两个语素构成:“童”指未成年的孩童,引申为低微、卑幼者;“隶”本义为附属、仆役,后特指社会底层服役之人。二者组合后,“童隶”泛指未成年的奴仆或身份低贱的仆役群体,常见于描述古代社会阶级制度的历史典籍中。例如《左传》注疏中曾以“童隶”指代贵族家中的幼年侍从。

在词义演变过程中,“童隶”与“僮隶”存在异体字混用现象,但核心语义均指向依附于主家的未成年人役使群体。现代汉语中该词已罕用,仅见于历史文献研究或古典文学作品的注释解析,相关释义可参考《汉语大词典》对“僮隶”词条的权威注解。

网络扩展解释

“童隶”是古代汉语中的复合词,由“童”和“隶”组成,具体含义如下:

词义解析

  1. 基本含义
    指年幼的仆役或奴仆,即“童仆”。其中:

    • “童”:本义为儿童,引申为未成年的仆役(如“书童”“家童”);
    • “隶”:原指附属、奴仆,后特指地位低下的服役者(如“皂隶”“奴隶”)。
  2. 文献例证

    • 《后汉书·樊宏传》提到“课役童隶,各得其宜”,指管理童仆并合理分配劳役;
    • 南朝《世说新语》记载“童隶已呼为‘镇恶郎’”,说明童隶在贵族家庭中承担侍从角色。
  3. 延伸用法
    该词也用于比喻身份卑微者,如明代方孝孺《宗仪》中“屈为童隶”,暗指士族后代因品行不端沦为仆役。

补充说明

“童隶”在古诗词中偶有出现,如宋代项安世诗句“童隶轻纶緺”,描绘了仆从的衣着简朴。需注意,其现代使用已极少见,多见于历史文献或文学研究场景。

别人正在浏览...

阿片八翼碑文鬓蓬鬓影驳正不能推出吃白食畜枕翠粲倒卷跌屑屑定界对眼渡仔阿顺分割附递负诟忍尤干任歌谱寡陋瞽论孤迈谷水核视红馥馥黄钱基陛嵇鹤金棺久困勘同恳笃鲢子里旅立券榴皮字録纪緑虵马背船脣门闱嗫嚅小儿飘移桥楼轻冶鳅鱼热烫烫绒线散目世臣树色贪滥蹹婪同知罔两尾款遐服香溪小过门溪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