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鉴的意思、通鉴的详细解释
通鉴的解释
共通的鉴定。 唐 刘知几 《史通·杂说下》:“史臣美 澹 而讥 邵 者,岂所谓通鉴乎?”
词语分解
- 通的解释 通 ō 设有阻碍,可以穿过,能够达到:通风。通天。通气。通宵。通行。通过。通衢。贯通。四通八达。曲径通幽。 懂得,彻底明了:通晓。通彻。通今博古。通情达理。 传达:通令。通讯。通报。通告。通知。通缉。
- 鉴的解释 鉴 (鑒) à 镜子。 照:光可鉴人。 观察,审察:鉴别。鉴定。鉴赏。鉴于(看到,觉察到)。台鉴(书信用语,表示请人看信。亦作“惠鉴”、“钧鉴”)。鉴往知来。 可以使人警惕或引为教训的事情:借鉴。鉴戒
专业解析
"通鉴"是一个专有名词,特指中国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纂的编年体通史巨著——《资治通鉴》。其核心含义可从字义和典籍本身两方面理解:
-
字义分解:
- 通: 意为“贯通”、“连接”、“贯穿古今”。在这里指这部史书贯通了从战国到五代(公元前403年至公元959年)共1362年的历史,将漫长历史长河中的重大事件串联起来,形成一个连贯的整体。《汉语大词典》对“通”的释义包含“贯通、连接”之义 。
- 鉴: 本义为“镜子”,引申为“借鉴”、“警戒”、“教训”。在这里指这部史书旨在为统治者(以及后人)提供历史的经验教训,作为治理国家、为人处世的镜鉴。《辞海》明确指出“鉴”有“儆戒或教训”的含义 。
- 合义: “通鉴”即“贯通古今、可为借鉴(之书)”。书名《资治通鉴》更清晰地表达了其目的:“资”指“帮助”、“供给”;“治”指“治理”、“统治”。合起来就是“帮助治理国家的通史镜鉴”。
-
典籍《资治通鉴》的内涵:
- 内容性质: 它是一部规模空前的编年体通史。所谓“通史”,是指其记载的时间跨度长,覆盖了多个朝代的历史,而非局限于一个朝代(断代史)。
- 编纂目的: 司马光编纂此书的核心目的是总结历史上的经验教训,特别是关于国家兴衰、民生休戚、政治得失、军事成败等方面的内容,供皇帝和后世治国者参考借鉴,以达到“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的效果。这体现了中国传统史学“以史为鉴”的核心功能。《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卷》强调了其“资治”的编纂宗旨 。
- 历史地位与影响: 《资治通鉴》是中国古代史学的一座丰碑,与司马迁的《史记》并称“史学双璧”。它以其严谨的考据、详实的史料、精辟的史论(“臣光曰”)和流畅的叙事,对后世史学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成为研究中国古代历史不可或缺的经典著作。其价值不仅在于史料,更在于其蕴含的历史观和治国理念。
“通鉴”一词,源于《资治通鉴》的书名,其核心含义是指一部贯通古今历史、旨在为治国理政提供经验教训的权威性编年体通史巨著。它不仅是历史事件的记录,更承载着“以史为鉴”的深刻文化内涵和实用目的。在现代汉语中,“通鉴”几乎成为《资治通鉴》这部特定典籍的代称。
来源说明:
- 字义解释参考了权威汉语工具书《汉语大词典》和《辞海》的相关条目释义。
- 关于《资治通鉴》的性质、目的和历史地位,参考了《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卷》及权威中国史学史著作(如白寿彝主编《中国史学史》)中的相关论述。
网络扩展解释
“通鉴”一词的含义可从以下方面综合解析:
-
基本定义
“通鉴”原指《资治通鉴》的简称,这是北宋司马光主持编纂的编年体通史巨著,历时19年完成,记载了战国至五代共1362年的历史,旨在为统治者提供治国借鉴。宋神宗以“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该书。
-
词源演变
- 古义:唐代已出现“通鉴”一词,意为“共通的鉴定”,如刘知几《史通》中提到的评价标准。
- 今义:因《资治通鉴》影响力巨大,现代语境下“通鉴”多特指这部史书,衍生出“系统研究历史以把握脉络”的方法论含义。
-
核心特征
- 贯通性:突破断代史局限,梳理千年历史脉络
- 鉴戒性:总结王朝兴衰规律,强调以史为鉴
- 权威性: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编年体通史,参与编纂者包括刘攽、范祖禹等史学家。
-
现代延伸
当代语境中,“通鉴”可引申为对某领域系统梳理的著作(如《法律通鉴》),或比喻全面深入的研究方法。
别人正在浏览...
爱女哀劝按阅白颈备患出头椽儿先朽烂代人捉刀盗私大泽乡雕灭夺移茷茷纺砖飜手云覆手雨纷纷拥拥风中秉烛负恨改柯易节高巍鸿庇红水河环钏黄炎或恐家君金屈巵金水河蠲损开花弹可怪扣槃扪籥库积枯枿朽株乐职沴怪柳营花市猫头敉邦牛子牌牵盐清风朗月庆削清幽球员三阳五会撒帐沙鸽尚友生俘圣神随辈梭缉颓散推造宛驹我丈笑话奇谈小业鰕鱼泻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