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醫指疏通郁滞的藥劑。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序例·十劑》:“經曰味薄者通,故淡味之藥謂之通劑。”
“通劑”是中醫方劑學中的術語,屬于“十劑”分類之一,主要用于疏通氣血或水濕的郁滞。以下是詳細解釋:
通劑指由通利藥物組成的方劑,具有疏通郁滞的作用。其核心原理是“通可去滞”,即通過藥物促進氣血、水濕等病理産物的流通,緩解壅塞症狀。
通劑多選用味薄、性通利的藥物,如通草、防己、漏蘆等。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提到:“味薄者通,故淡味之藥謂之通劑”。
在非醫學語境中,“通劑”偶爾被引申為解決各類問題的通用方法,但此用法較為罕見。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方劑組成或臨床應用,可參考《本草綱目》或中醫方劑學相關文獻。
通劑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部分組成,分别是“通”和“劑”。
“通”是這個詞的第一個字,它的部首是⻏(宀),總共有十畫。作為一個獨立的字,它有通行、聯繫、貫穿的意思。
“劑”是這個詞的第二個字,它的部首是刂(刀),總共有十五畫。作為一個獨立的字,它有藥物、制劑、配方的含義。
源自《禮記·大學》:“通情達理者為通,通徹上下者為劑”。意思是通情達理的人稱為通,通達上下的人稱為劑。後來,這個詞逐漸演變成專指藥物的配方、制劑。
在繁體字中,通劑的寫法保持不變。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通劑的字形略有不同。其中,“通”字的古代寫法是辶加上工,而“劑”字的古代寫法是由刃、舌和刀組成。
以下是通劑的例句:
1. 這種通劑可以有效解決咳嗽問題。
2. 醫生給我開了一種通劑,幫助我調節身體的平衡。
通劑相關的其他詞語有:
組詞:通途、通暢、劑量、制劑
近義詞:配方、藥方、藥劑
反義詞:阻塞、斷劑、中斷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