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指疏通郁滞的药剂。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序例·十剂》:“经曰味薄者通,故淡味之药谓之通剂。”
“通剂”是中医方剂学中的术语,属于“十剂”分类之一,主要用于疏通气血或水湿的郁滞。以下是详细解释:
通剂指由通利药物组成的方剂,具有疏通郁滞的作用。其核心原理是“通可去滞”,即通过药物促进气血、水湿等病理产物的流通,缓解壅塞症状。
通剂多选用味薄、性通利的药物,如通草、防己、漏芦等。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提到:“味薄者通,故淡味之药谓之通剂”。
在非医学语境中,“通剂”偶尔被引申为解决各类问题的通用方法,但此用法较为罕见。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方剂组成或临床应用,可参考《本草纲目》或中医方剂学相关文献。
通剂是一个汉字词语,由两个部分组成,分别是“通”和“剂”。
“通”是这个词的第一个字,它的部首是⻏(宀),总共有十画。作为一个独立的字,它有通行、联系、贯穿的意思。
“剂”是这个词的第二个字,它的部首是刂(刀),总共有十五画。作为一个独立的字,它有药物、制剂、配方的含义。
源自《礼记·大学》:“通情达理者为通,通彻上下者为剂”。意思是通情达理的人称为通,通达上下的人称为剂。后来,这个词逐渐演变成专指药物的配方、制剂。
在繁体字中,通剂的写法保持不变。
在古时候的汉字写法中,通剂的字形略有不同。其中,“通”字的古代写法是辶加上工,而“剂”字的古代写法是由刃、舌和刀组成。
以下是通剂的例句:
1. 这种通剂可以有效解决咳嗽问题。
2. 医生给我开了一种通剂,帮助我调节身体的平衡。
通剂相关的其他词语有:
组词:通途、通畅、剂量、制剂
近义词:配方、药方、药剂
反义词:阻塞、断剂、中断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