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吐火羅的意思、吐火羅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吐火羅的解釋

中亞 古國名。亦用為地名。我國古代也譯作 兜佉勒 、 兜呿羅 、 兜沙羅 、 吐呼羅 、 土豁羅 、 覩貨羅 等。在 蔥嶺 西,今 阿姆河 南一帶。公元八世紀為 阿拉伯 所滅。《隋書·西域傳·吐火羅》:“ 吐火羅國 ,都 蔥嶺 西五百裡,與 挹怛 雜居…… 大業 中,遣使朝貢。”《新唐書·西域傳下·吐火羅》:“ 吐火羅 ,或曰 土豁羅 ,曰 覩貨邏 , 元 魏 謂 吐呼羅 者。居 蔥嶺 西, 烏滸河 之南,古 大夏 地。”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吐火羅"是漢語古籍中記載的古代西域族群及地域名稱,其釋義可從以下角度展開:

一、詞源與基本釋義

據《辭海》解釋,"吐火羅"(Tocharian)為古代印歐語系民族名稱,原指公元前2世紀至公元10世紀活動于中亞阿姆河流域的遊牧部落。漢語古籍《漢書·西域傳》最早以"大夏"指代該族群,後《魏書》《隋書》等改稱"吐火羅",譯名源自梵語"Tukhāra"的音轉。

二、曆史地理範疇

中國大百科全書記載,吐火羅人建立的政權範圍涵蓋今阿富汗北部至塔吉克斯坦南部,核心區域為巴克特裡亞(大夏)故地。唐代玄奘《大唐西域記》稱其"東扼蔥嶺,西接波剌斯",成為絲綢之路中段的重要樞紐。

三、語言文化特征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表明,吐火羅語分為A(焉耆語)、B(龜茲語)兩種方言,屬印歐語系Centum語支。現存文獻多為5-8世紀佛教譯本,使用婆羅米字母書寫,在新疆庫車、焉耆等地出土的文書中得到印證。

四、現代學術界定

敦煌研究院考古發現顯示,吐火羅文明融合了希臘化文化、印度佛教藝術與草原遊牧傳統,其壁畫技法通過犍陀羅藝術影響中原佛教造像。20世紀德法探險隊在新疆發掘的吐火羅語文書,證實該語言是現存最古老的印歐語系文獻之一。

網絡擴展解釋

“吐火羅”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以下兩種主要含義:

成語含義
指人極度憤怒時口不擇言的狀态,字面意為“吐出火焰的蛇”。其中“吐火”形容憤怒到極點,“羅”代指古代傳說中能吐火的蛇。該成語常用于描述情緒失控、激烈發洩的場景。

曆史與民族含義

  1. 古代民族
    吐火羅人是原始印歐人中地理位置最東的一支,早期活動于塔裡木盆地、天山南北及帕米爾高原,包括龜茲、焉耆、樓蘭等地的居民。他們使用印歐語系的吐火羅語,後被古希臘人命名并記錄(Τόχαροι)。
  2. 中亞古國
    吐火羅國位于蔥嶺以西、今阿姆河南岸,我國古代文獻中譯名多樣(如兜佉勒、覩貨邏等)。該國在漢代因月氏人西遷而興起,曾建立貴霜王朝,公元8世紀被阿拉伯所滅。

若需進一步了解該詞在文學作品中的用法或曆史細節,可參考上述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礙塞白脫邊郭鄙視不祥穿插磁盤憁惺倒販電冰櫃抵足而眠惰媮法定繼承豐福幅湊負鐵構築慣量鬼森森衡裡合撲河役桓桓幻造即便節夫鲸吞蛇噬金竈俊辯軍頭潰濫窟壘聯綿字買補麻查蟠屈缭糾噴漿法平雲喬妝切直起火秦洞清邁鞣革沙礁沈重射氣眎文瘦容肅風調濟亭亭植立透渡投明投醫外班骛暴午夜鐘霞振雲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