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亞 古國名。亦用為地名。我國古代也譯作 兜佉勒 、 兜呿羅 、 兜沙羅 、 吐呼羅 、 土豁羅 、 覩貨羅 等。在 蔥嶺 西,今 阿姆河 南一帶。公元八世紀為 阿拉伯 所滅。《隋書·西域傳·吐火羅》:“ 吐火羅國 ,都 蔥嶺 西五百裡,與 挹怛 雜居…… 大業 中,遣使朝貢。”《新唐書·西域傳下·吐火羅》:“ 吐火羅 ,或曰 土豁羅 ,曰 覩貨邏 , 元 魏 謂 吐呼羅 者。居 蔥嶺 西, 烏滸河 之南,古 大夏 地。”
“吐火羅”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以下兩種主要含義:
成語含義
指人極度憤怒時口不擇言的狀态,字面意為“吐出火焰的蛇”。其中“吐火”形容憤怒到極點,“羅”代指古代傳說中能吐火的蛇。該成語常用于描述情緒失控、激烈發洩的場景。
曆史與民族含義
若需進一步了解該詞在文學作品中的用法或曆史細節,可參考上述來源。
《吐火羅》是一個漢字詞語,它的意思是指一個人或者動物會吐出火來。這個詞通常用于指代某些神話或傳說中擁有吐火能力的生物,如龍、鳳凰等。
根據《康熙字典》的編碼系統,吐火羅的拆分部首是火,它的部首筆畫數為4。整個詞語的筆畫數為16個。
吐火羅這個詞最早出現在中國古代文獻中,如《山海經》、《史記》等。它是根據神話傳說中擁有吐火能力的生物形象而來的。
吐火羅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吐火羅」。
在古代,吐火羅的漢字寫法可能存在一些變化。根據古代文獻記載,有時候把「吐火羅」寫作「吐火魯」或「吐霍羅」等。
1. 傳說中的龍是一個吐火羅的存在。
2. 鳳凰是中國古代神話中吐火羅的代表之一。
吐火羅并沒有常見的組詞用法,因為它本身已經包含了一個完整的含義。
與吐火羅相關的近義詞包括:吐火、噴火、噴焰等。
吐火羅的反義詞可能是吸火羅,但這個詞并不常見,且在傳統神話中很少描述吸火的生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