铤金的意思、铤金的详细解释
铤金的解释
金锭。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细柳》:“即出碎金三十两,为之具装,末又以鋌金一枚付之。”
词语分解
- 铤的解释 铤 (鋌) ǐ 快走的样子:铤而走险。 铤 (鋌) ì 古代称未经冶铸的铜铁。 箭头装入箭干的部分。 古同“锭”,专门铸成的各种形态的金银块,用以货币流通。 笔画数:; 部首:钅; 笔顺编号:
- 金的解释 金 ī 一种化学元素,符号Au,原子序数,黄赤色,质软:黄金。金子。金笔。 金一类的,具有光泽、延展性,容易传热和导电的固体的通称(汞除外)。:金属。五金(旧指金银铜铁锡)。合金(两种或多种金属混合而
专业解析
铤金是古代对铸造成条块状金属的统称,特指用作货币或储备的黄金白银。其释义可从以下三方面展开:
一、核心释义与形制特征
“铤”指浇铸成的条块状金属坯,《汉语大词典》释为“铸成块状的金银”。其形制通常为长方形、船形或饼状,表面常刻有重量、产地、工匠名等铭文。例如《史记·平准书》记载汉武帝铸“白金三品”,其中“圆形龙纹,方形马纹,椭形龟纹”即属早期铤金形态。
二、历史功能与经济属性
- 货币储备:铤金在唐、宋时期成为官方税收与国库储备的重要形式。唐代“金银铤”每铤重五十两,宋代“金牌”“银铤”可直接折兑铜钱。
- 价值尺度:因其成色、重量标准化,常作大额交易凭证。明代张自烈《正字通》载:“铤,金银锭也”,印证其等价物属性。
- 工艺载体:考古发现(如江西海昏侯墓金饼)表明,汉代“金饼”实为扁圆形金铤,是贵族财富的象征。
三、词源演变与异体字
“铤”本义为铜铁矿石(《说文解字》:“铤,铜铁朴也”),后引申为金属铸块。因“铤”“锭”音近义通,元代后“锭”渐成主流写法,但“铤金”仍保留于文献。清代郝懿行《证俗文》辨析:“今人呼金银块为锭,其字当作铤”。
权威参考文献
- 《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2012)
- 彭信威《中国货币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 《南昌汉代海昏侯国考古成果》(文物出版社,2016)
网络扩展解释
“铤金”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tǐng jīn,主要指金锭(即铸成块状的黄金)。以下是详细解释:
1.基本含义
- 铤金的字面意思是“成块的金属”,特指黄金制成的锭状物。这一解释在多个权威来源中均有提及。
- 例如,《聊斋志异·细柳》中记载:“即出碎金三十两,为之具装,末又以鋌金一枚付之。”此处“鋌金”即指整块的金锭。
2.词义分解
- 铤(tǐng):原指“快走的样子”(如“铤而走险”),但作为名词时表示金属块或矿石。
- 金(jīn):指黄金或金属的总称,此处特指黄金。
3.使用场景
- 多用于古代文献或历史语境,描述贵金属的形态或作为货币、财宝的象征。
- 部分资料提到“铤金”可引申为形容珍贵、价值极高的事物(如才能或稀有物品),但这一用法较为少见。
4.注意事项
- 需注意“铤”的读音为tǐng,而非“dìng”(后者多指箭头)。
- 现代汉语中,“锭金”更常用,而“铤金”多保留在古籍或特定表达中。
如需进一步了解,可查阅《聊斋志异》原文或古代经济史相关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柏孜克里克石窟班本半空鄙诞絣把兵祸宾鸿不托逞憾持仗重出赐许此中三昧蹴波箪笥得救點驗典掌遁世絶俗丰大特杠台敢怒敢言歌词荐梦矫言九纬鳞萃临望论点茫无边际莽撞梅驿瞢眊甿讼慕向匿迹潜形駓駓前身青海湖覰见人意软包装缮裔韶粉省昏胜算哂然侍讲实景实选寿母庶産说梦宿忧腾遌同甲外工瓁洛巫音下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