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蒿的意思、白蒿的詳細解釋
白蒿的解釋
草本植物名。一名艾蒿,俗呼蓬蒿。《詩·召南·采蘩》“于以采蘩,于沼于沚” 三國 吳 陸玑 疏:“蘩,皤蒿,凡艾白色為皤蒿。今白蒿春始生,及秋香美可生食,又可蒸食。一名遊胡, 北海 人謂之旁勃。”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草四·白蒿》:“白蒿處處有之。有水陸二種。”
詞語分解
- 白的解釋 白 á 雪花或乳汁那樣的顔色:白色。白米。 明亮:白晝。白日做夢。 清楚:明白。不白之冤。 純潔:一生清白。白璧無瑕。 空的,沒有加上其它東西的:空白。白卷。 沒有成就的,沒有效果的:白忙。白說。 沒
- 蒿的解釋 蒿 ā 二年生草本植物,葉如絲狀,有特殊的氣味,開黃綠色小花,可入藥(亦稱“青蒿”、“香蒿”):蒿萊(雜草,喻草野百姓)。 氣蒸出的樣子。 消耗。 筆畫數:; 部首:艹;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白蒿是一種廣泛分布的菊科植物,具有食用和藥用雙重價值。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一、基本信息
- 學名:大籽蒿或火絨草屬植物。
- 别名:蘩、茵陳蒿、艾蒿、蓬蒿。
- 分類:菊科,分水生和陸生兩種。
二、形态特征
- 葉片:羽狀分裂,表面綠色,背面密生白色細毛,觸感粗糙,比青蒿更粗壯。
- 莖與根:莖紅褐色或褐色,主根木質化;水生白蒿根莖脆嫩,可食用。
- 花果:秋季開淡黃色頭狀花序,無梗,果實為狹長倒卵形瘦果。
三、藥用價值
- 性味:性平或涼,味甘、苦。
- 功效:
- 清熱利濕、利膽退黃,主治黃疸、肝炎(、8)。
- 祛風寒濕痹,補脾胃,促進生發(、8)。
- 現代研究證實其抗菌、降血脂、解熱鎮痛等作用(、8)。
四、食用與用途
- 食用方式:嫩莖葉可生食、蒸煮、腌制或曬幹(、5)。
- 分布:常見于河灘、荒地、草原等地,我國東北、華北及西北地區較多。
五、古籍記載
- 《詩經》稱“蘩”,《爾雅》描述其形态;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區分水陸品種(、3、6、9)。
提示:如需具體藥用配伍或食用菜譜,建議參考《中華本草》或地方食療方。
網絡擴展解釋二
《白蒿》這個詞是指一種常見的草本植物,也是中藥中常用的材料之一。拆分部首是「白」和「艹」,其中「白」表示顔色和光亮,「艹」是植物的象形部首。筆畫數為9。該詞語源自古漢語,出現在《爾雅·釋草》這本古籍中。
「白蒿」在繁體中文中的寫法為「白薧」。古時候的漢字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以「白藿」為常見寫法,部分文獻中也可以見到「白虎」的寫法。
一些關于「白蒿」的例句可以是:
1. 這片地裡長滿了白蒿。
2. 我現在每天都喝白蒿茶,感覺很舒服。
與「白蒿」相關的組詞可以包括:
1. 白蒿茶
2. 白蒿湯
3. 白蒿香精
「白蒿」的近義詞可以是:
1. 白花蒿
2. 甘草
「白蒿」的反義詞可以是:
1. 黑蒿
2. 青蒿
希望以上内容對你有所幫助!如果還有其他問題,請隨時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